郭娟英
摘要: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初中英語語音教學質量,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探討提高英語語音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和方法,以此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滲透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音教學;核心素養
作為一門通用的世界性語言,英語的教學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科目。在初中的英語教學過程中,語音的學習是英語教學的難點、重點,語音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關乎學生對英語語意的理解,決定了學生通過英語的在校學習,能否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獲得英語的應用技能。
一、初中英語語音教學的現狀及困境
英語是一種語言交流的工具,這一語言性質決定了語音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具備正確的英語聽、說能力,是掌握和應用這一交流工具的前提。作為一門非母語的語言,英語的拼讀規則、發音習慣和特點與漢語大不相同,加之在校英語語音教學自身存在的不足,使英語的語音教學存在較大的困難。
(一)對英語語音教學重視不足,造成學生基礎不牢固
我國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展了英語科目的教學,但過于強調單詞拼寫記憶,缺少對英語的拼讀規則、發音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經驗,造成學生英語聽、說能力不足,發音不正確,對拼讀規則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夠。因此,在升入初中以后,學生往往不能掌握英語語音的相關知識,給初中英語語音教學帶來了困難。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不僅是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力量不足,也與一直以來學校英語教學重視英語的讀、寫和詞匯、語法方面的教學,而忽視聽說能力的培養有關。
(二)學生主動性差,張不開口
英語是溝通和交流的工具,而語言交流是實現英語這一工具作用的重要途徑。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英語的語音教學更多地停留在單詞和語句的拼讀、課文的朗讀層面,缺少對應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學習和訓練。而課堂教學中習慣了跟隨朗讀的學生,缺乏對自己發音準確性的信心,不能或不愿意主動開口使用英語交流,制約了學生正確發音習慣的養成和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因而在初中英語語音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不足,甚至會出現學生在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后,仍然無法使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或者使用英語也會由于發音不正確而讓別人難以理解的現象。
二、提高初中英語語音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
針對造成初中英語語音教學質量欠缺的原因,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更加富有互動性、讓學生更有參與感的方法,著重提高學生對英語語音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語音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幫助學生建立信心,鼓勵大膽開口
有別于漢語語言的學習方法,英語的單詞、語法與發音與我們的母語習慣截然不同,英語是一種更加注重語音的語言,英語學習中需要進行大量的單詞記憶,如果學生由于膽怯而不愿意開口進行讀和說,會影響英語單詞的記憶和理解,長此以往又會反過來讓學生更加不愿意開口,甚至因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因此,在英語語音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注重對學生開口說和讀的鼓勵措施,用更多正面肯定的方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語音學習中取得的進步,愿意主動進行英語語音的學習;其次,教師還應著重糾正學生不準確的發音習慣,通過強化學生對音標、發音規則的學習理解,正確掌握英語的發音方法,而對部分基礎較差、語音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生,教師應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引導和幫助他們加強對英語音標的識讀和記憶,逐步提高學習能力。
(二)強調音標學習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重要性,打好語音學習的基礎
音標與字母同步教學,是英語語音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牢固掌握國際音標后,能夠讓學生根據拼讀規則正確地讀出英語單詞,不但有助于學生自主進行英語學習,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掌握知識的成就感,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國際音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更多地采取互動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問題引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國際音標與字母讀音的聯系、掌握開音節與閉音節的區別等音標基礎知識,總結其中規律、掌握相關知識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學會國際音標的基礎上,做到見其形即能讀、聽其音能拼寫,提高單詞的學習和記憶效果,促進英語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三)注意英語語音教學中的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英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要按照英語教學的這一科學規律進行教學,不能堰苗助長,而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語言學習能力,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教學。
三、結束語
語音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引導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語音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孟瑩,吳瑞.核心素養框架下的音標法初中英語語音教學[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03):193-195.
[2]張璇.初中英語語音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2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