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 要: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本文聚焦小學生群體的古詩詞教學,通過分析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情境式教學的創新之處,尋找將情境式教學引入古詩詞教學過程的途徑,讓學生真正走進古詩詞,感受古詩詞,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小學生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 語文教學;古詩詞;情境式教學;傳統文化;文化底蘊
一、問題緣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詞一直以其凝練的筆觸、豐富的情感、雋美的結構、深邃的意境成為傳承中華經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在發展過程中,且詩人所處時代與現代相隔甚遠,小學生與其有跨越千百年的時空距離,如何讓學生通過研讀古詩詞與詩人進行交流,如何讓課堂的教學情境更貼合古詩詞的意境,是目前的語文教育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應當創新古詩詞教學模式,借助一定的媒介在學生與詩詞之間搭起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讓古詩詞教學更有“語文味”,情境式教學就是一種值得探索實踐的教學模式。
概念界定
能流傳至今的千古名篇,無論有意或者無意,幾乎都是受某種情境的驅動而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古詩詞更是如此。詩人通常游覽四方,觀天下景色,省自身命運,或惆悵、或釋然、或悲憤、或喜悅,都離不開世間人、物、景的啟發[1]。因此,筆者認為古詩詞情境式教學就是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教師通過多種創造性的途徑將學生帶入古詩詞所傳達出的意境和氛圍中,從而與詩人建立起跨時空的對話,激發他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讓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不是只停留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
小學古詩詞情境式教學存在的必要性
1.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詩句解釋,輕誦讀指導
一堂古詩詞教學課,教師容易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對詩句的理解上,而忘記了詩詞最初在古時是被人吟唱的,詩詞所特有的音律美在課堂上被忽視了。關于詩詞的誦讀,教師的指導也不夠全面,經常采取的是個別讀或者班級同學齊讀的形式,只要求讀通讀順,對于詩詞的一些節奏劃分和情感基調的起伏沒有指導。如果學生只是按照這樣模式化的要求,最終只能對古詩詞有觸及皮毛的了解。
(2)重教師傳授,輕學生體悟
學生在課堂上只有聽和記,這對于學習古詩詞來說是非常具有限制性的。小學生雖然人生閱歷不多,有時不能完全共鳴詩人的情感,但他們的感受和想法也不應該被教師忽視。如果教師對于詩詞的意境和情感的渲染沒有涉及,而只是在結尾時給了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那詩詞優美的意境就變成了被嚴格規定的標準答案,學生的想象力也會被遏制[2]。這樣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不僅人為地割裂了詩詞完整的意境美,而且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挫傷了他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
(3)教學評價過于單一
小學里大多數檢測學生古詩詞學習情況的題目形式就是填空或者默寫,這兩種檢測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對于詩歌所呈現的整體畫面和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意境就完全沒有涉及了。記憶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淡忘,特別是機械的記憶,而情感和體會卻可以永遠刻在人的心底。學習古詩詞也是一樣,有些學生可能剛開始是真的對古詩詞有興趣,但長此以往只要涉及到古詩詞的學習就是背誦和默寫,也會消耗很多學生的熱情。背誦和默寫的方法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定型,只會讓割裂古詩詞的整體意境,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述能力。
(4)教師缺乏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
隨著教學壓力的增大,其實很少有教師能靜下心來潛讀一首詩詞,在講解古詩詞時,照搬教參上的模板,沒有真正吃透教材,只是在“教教材而已”。同時由于自身古典文學的修養不夠,課堂語言也多是直截了當,缺乏“語文味”,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古詩詞教學課堂越來越程序化,教學方法也缺乏靈活性,意蘊深遠的古詩詞被分解[3]。
2.小學古詩詞情境教學的優勢
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特點
小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理解抽象的內容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詩詞的筆觸又是最凝練的,往往一兩個字就能表達一種情感,但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體會的難點。所以進行情境式的教學,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創設具體的情境或出示具體的事物,就很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符合教材安排學習的古詩詞的特點
小學階段所學的古詩詞類型眾多,涵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感懷說理等,還有邊塞詩、山水田園詩、送別詩、懷古詩等多種派別,它們所涉及的事物具體,且都包含了豐富的情感。還有些童趣詩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可利用詩詞中的情境來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的情境,一步步引領學生走進詩詞中,進而更深刻的體會詩詞情感。
符合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具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使命和責任。”[4]正好,小學階段又是各種行為習慣和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古詩詞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能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經典文化的傳承。
四、小學古詩詞情境教學的策略
1.音樂導入,渲染氛圍
與古詩詞內容和情感基調相符合的音樂更加能幫助學生產生具體的想象,感悟詩詞要傳達的情感。如在學習《涼州詞》時,播放《涼州曲》,就能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大漠蒼涼廣闊的意境,再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誦讀詩歌,想象自己就是一名戍衛邊疆的戰士,眺望一望無際的大漠,看見的只有滿眼的黃沙,感受到的只有熱辣的太陽在灼燒著臉龐......此時,你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感慨?相信學生能更容易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又如學習《四時田園雜興》時,播放一首歡快的《四季之歌》,能立即將學生帶回快樂天真的童年時代,和詩人一起領略四時風光......因此,與詩歌內容貼合的音樂能讓整堂課變得更加生動高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
2.想象畫面,體驗詩情
通常畫可以更加直觀地呈現出詩詞所表達的內容。教師可利用這一點,將古詩詞的內容和畫面結合在一起,在課堂上重現詩人作詩時看到的情境,這也是在學生和詩人之間搭起了一座跨越時間的橋梁。如我在上《絕句》時,就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了一幅春景圖。這首詩中有明顯的幾種景物,如“遲日”“江山”“花草”“燕子”“鴛鴦”,這些景物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見的,所以可以采用學生手繪詩歌圖畫,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既可以激發學生體悟詩歌傳遞的意境,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都很高,對這首詩的記憶更加深刻。又如在上《山行》的時候,關于白云“生”處還是白云“深”處,在不同的教材上有不同的用法。我就借此讓學生自己去探討交流,讓他們想象這兩個字表達的畫面有何不同之處。學生都積極思考,有的學生覺得“生”能讓人看見白云在天空中浮動,和靜止的山正好是一動一靜,動靜結合讓整幅畫面更加生動了。還有的學生覺得“深”能讓人感覺到一種飄渺朦朧的美,那人家仿佛在白云的深處,若隱若現,似有若無,整個畫面還有一種神秘感。生動的畫面,也許能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與千百年前的詩人共享同一幅美景。
3.角色扮演,身臨其境
李老師曾說過“角色的出現,使教學內容與學生更為貼近,讓他們以特定的角色學習課文,或朗讀復述,或報告見聞,或演示操作,或繪畫表演......都促使學生帶著情感色彩去學習[5]。”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扮演詩詞中的形象,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現詩中的情境,既提升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又讓他們進行了一次與詩人的隔空對話,這樣重現詩中情境,也會拉近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使他們能走入詩詞中。如學生在學習一篇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我就讓學生們嘗試角色扮演,有人當王戎,有人當其他孩子,僅僅表演一段“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的畫面,學生就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表演的惟妙惟肖。有的學生邊跑邊大聲吆喝要去摘李子,有的學生做出各種搞怪的動作,有的學生滿懷喜悅的小跑,而表演王戎的同學在一旁默默思考,并將不摘李子的理由娓娓道來,表演的非常貼近故事敘述。這樣一來,一個小的情境重現,就讓下面看表演的學生仿佛也走進了古文中,好似故事就發生在他們身邊一樣,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古文的理解和感悟也會更深刻了。
4.詩詞比賽,激發熱情
古時候,文人墨客經常會群聚一起郊游踏青,游玩期間,常常會飲流觴曲水,作詩詞歌賦,真可謂逍遙自在!或許在如今的古詩詞課堂教學上,教師也可以采用詩詞比賽的方式,來鞏固學生所學,避免讓默寫和填空成為檢測學生學習詩詞情況的唯一方法。為了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可采用《詩詞大會》上改良的“飛花令”,教師出示一個字或一種事物或一幅圖片,學生說出與之相關的詩句,課內課外都可以,可以分小組競賽,獲勝的小組有相應的小獎勵。相信這樣的小活動偶爾進行一次,會讓學生更加有動力學習詩詞,在競賽的過程中,既是對自己的詩詞知識進行了鞏固,又能從別人的回答中進行詩詞積累,讓枯燥的詩詞學習變得更加有趣了。
五、結語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養料。現代的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興起,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許多青少年沉迷于快餐文化,熱衷于過各種西洋節日,還有一些哈韓哈日的現象,已經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首詩,吟一首詞了。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古詩詞既能培育人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情感體悟能力,又能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自信、陶冶自身道德情操、增強自身文學底蘊。情境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能在學生與古詩詞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使學生真正走入詩境,體悟詩情,是值得不斷在教學中探索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孫寧寧.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
[2]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25-27.
[3]孫寧寧.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
[4]方潔.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研究.碩士論文.2014.
[5]李吉林.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