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芳
摘 要:在這個新時代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淀至關重要,文和武兩方面要在現實中存活并發揚出去,需要借著不同的文化載體。中國的傳統戲曲包羅萬象,像舞蹈,武術及表演藝術等諸多小類,使得戲曲的種類豐富,引人入勝。在越來越多種類的藝術形成的現代社會,尋求傳統戲曲的發展,傳播以及普及至關重要。
關鍵詞:戲曲傳播;新媒體;傳統的發展
戲曲種類繁多,其中以京劇、昆曲、豫劇、越劇,秦腔最為出名,是世界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它的作用和古典詩詞,那些小令等一樣重要。但是在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在流行歌曲空前盛行的情況下,傳統戲曲被逼進了歷史一隅。在我國,大多數欣賞傳統戲劇的人都是五六十歲乃至耄耋的老人。他們把這種戲劇看作一種藝術,相反他們對流行音樂并不怎么感冒。反而在傳統戲劇這一個區域內越扎越深。如何能把這種傳統文化在現代青年中普及,是傳統戲曲以后如何發展,如何傳播要經歷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傳統戲曲的發展現狀
現在社會發展之迅速,使得許多流行歌曲還沒有被捂熱,就已經被拋棄。但是作為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戲曲,這種現狀是無論如何也不想要發生的。中國的傳統戲曲誕生在生活之中。老百姓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一些事情整合梳理,進行藝術加工,資源整合,就成了現在的傳統戲曲。不同與西方戲劇的是,傳統戲曲來源于生活,并不需要太高的想象力,但是需要富有張力的表現形式。在當前際遇中,應當多傳承記憶以及流行形式,適當的拋棄一些冗長繁雜的形式,以更加吸引現代青年,又不失其所含意義,所蘊內涵的方式,去讓所有人都接受,都去欣賞并且傳播,形成良性循環。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很少會去記一些歌詞沒有內涵的歌曲,但是一些朗朗上口的曲目,會讓現代青少年爭相傳唱,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其中的歌詞,但是也不會細究其中的含義。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傳統戲曲與流行歌曲相結合,在不失其傳唱度的情況下,得到更好的發揚。音樂人許嵩,他的許多歌曲都是在將現代歌曲與古典音樂相結合,例如他就將自己的流行歌曲《如果當時》與傳統戲曲黃梅戲相結合。由朱婷婷和自己,演唱了一場堪稱模范的音樂會,在綜藝《不曾忘記的符號》中也曾作為這檔節目的演唱曲。毫無疑問它是成功的,將古典與流行互相融合,雜糅在一起,形成新的音樂形式,喚醒了青少年群體的文化基因,以及內心對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向往。
二、傳統戲曲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意義
自古至今,勞動人民就用他們那高深的生活智慧影響著他們的子孫,戲曲的出現更加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技能不失偏頗地反映歷史社會,又能將農耕,勞作等日常作息糅合到戲曲中。他們賦予了傳統戲曲對當時社會的意義,并將許多種類的藝術形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在表演中,將形體與動作,全心全意的灌注到所表演的戲劇當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改良,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日常中所看到的傳統戲曲。這些人民在生活中表演著,在表演中生活著,已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高于生活的智慧。在新媒體時代,社會中科技的發展也需要傳統文化的奠基,以傳統為基底,以科技為磚石,本著不忘初心的原則,砥礪前行。若是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的社會發展就會不均衡,不徹底,因為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被放棄,成為沒有歷史的國家就像無根之萍,終將被這個世界放棄。而傳統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每個人的傳承與弘揚。新媒體時代,只有把握好傳統戲曲與現代青少年文化之間的尺度,不斷縮小兩種文化之間的距離,是現代青少年時刻受到傳統戲曲文化的熏陶。在建設祖國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使人們有文化歸屬感。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大多都得到了傳承與弘揚,但是像傳統戲曲這樣的藝術形式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接受。劉老師的講座《傳統戲曲與民俗》,就說明了世界上任何一種戲曲形態都沒有中國傳統戲曲與文化藝術的接觸親密。因為中國傳統戲曲是在文化藝術的生活土壤中扎根發芽出來的,存在有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形式上的區別。以京劇和豫劇之間的區別為例,他們的傳統傳承不同,表演形式與演唱形式不同。但是都隸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中,只有將戲曲與生活、藝術等重要因素相結合,才能夠更加創造出更符合老百姓心中的傳統戲曲。
三、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戲曲的挑戰與機遇
許多人分不清傳統戲曲與現代戲曲的區別,其中傳統戲曲又被稱為古典戲曲。在古代,很長時間以來,其實并沒有戲曲這個概念。直到王國維首先明確地用“戲曲”兩字,統稱了中國古典戲劇,才出現了人們字面意義上的傳統戲曲。如今現代歌曲飛速發展,歌曲的表現形式也從蘊有內涵的歌詞與編曲變成了大多數快節奏的口水歌,雖然朗朗上口但是歌詞卻毫無意義。但就算是這樣的歌曲,在這個新媒體時代也比傳統戲曲要更加受歡迎。所以說要推陳出新,嘗試拋棄一些舊俗的觀點與形式,用新奇的演唱方式圈起更多的受眾,在不忘初心的路上越走越遠。魯迅曾說過,如果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傳統戲曲如果繼續沉寂下去,便會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道路文化傳承中,兩個100年的計劃給傳統戲曲以十分良好的發展環境,并且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傳統文化的同時,傳統戲曲類節目必定成為人們一大關注點。此時就需要做好創新,將傳統戲曲與新時代相結合,做好經典與創新的結合。以一把鋒利的刀(創新與傳承),劃去糟粕,留下精華,給人民以更加良好的視覺體驗與精神沉浸。所以說機遇大于挑戰,但能無畏,必能綻放。
四、結語
傳統戲劇大多都是映射中國社會,包括從古至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自古至今,中國社會一直在發展,社會性質也在潛移默化的變化著,而傳統戲劇唯一不變的性質。就是社會中人與生活的關系。傳統戲曲契合于中國社會,而中國社會也影響著傳統戲曲的變化方向。至今傳統戲曲的種類已經達到300多種。其中大多都是人民對于生活的思考,對于社會的變化,而產生的一些表演形式,即社會對老百姓的回饋與反哺。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要想留得住老的觀眾,尋求新的觀眾,只有勇于改革與創新,將傳統戲曲與時代內涵相結合,在我國國情的影響下發展下去,進而實現新媒體時代中傳統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并將傳統戲曲與國際相接軌,從而實現傳統戲曲的國際化、時代化,這是時代賦予傳統戲曲新的意義與新的傳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