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芳
摘要:美國高校課程教學,開設的每一門課,無一例外通過一種隱性方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呈現出間接性、廣泛性、實踐性等特點。這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突顯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推進課程思政的系統建設。
關鍵詞:美國高校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課程思政
美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上,美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種融合、間接的方式方法,融入歷史發展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法制社會教育、公民安全教育中,成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1](137)。從主要形式和主要特點看,可以把握基本情況。
一、美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多樣的課程設置
美國大學課程分為兩類: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美國的價值觀將在這兩種類型的課程中傳播。第一類:通識課。基本上,美國大學要求所有本科生在集中精力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之前,必須先上好幾門課。通識教育要求在大學生活學習的前2年內完成,在專注于專業知識之前,在許多不同的學術管理部門學習,甚至學生會有這樣一種新的激情,把這個學科作為“輔修”加入學習中。學生可以專注于多個學科,教師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跨學科、跨背景的學習方法研究,通過多視角學習樹立綜合而全面的價值觀。第二類: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學生需要回答三個問題:歷史和傳統是什么?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問題是什么?需要我們面對哪些倫理與道德教育問題[2](102)?以問題為導向,在思考中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培養,價值觀得到塑造。
(二)豐富的實踐活動
在教育中,“體驗”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3](91)。社會實踐作為學校德育的補充形式,成為美國重視的一種形式。例如,美國高校教師經常組織和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及參加各種形式的社團,比如學術、政治、文化藝術、宗教等社團。學生學習活動管理中心經常舉行模擬總統選舉、各種報告會、電影電視播演、工藝設計美術展覽、體育和文娛生活活動等。
(三)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
美國高校十分重視校園、網絡文化的隱性教育管理功能。高校通過校園環境建設,展示獨特的校園文化,凸顯高校倡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價值觀。校園文化環境作為重要的育人環境因素之一,包括物質生活環境和精神環境,被稱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教學課堂。在校旗、校徽、校園建筑等物質環境中,以及在校史、學風、校園活動、校風、校訓等精神環境中,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高校還支持學生在校內外開展各種活動,如國慶節、學校日、畢業典禮、集會活動,營造文化氛圍。
二、美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點
(一)間接性
美國高校開設了以人文社會科學、美國文化為重點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形成了思想政治綜合課程體系。教師可以通過開設西方經濟學、職業道德與社會研究、美國文化歷史、公民與法等課程,間接融入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內容,并且在傳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例如,心理學和社會學教學重點在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引導學生心理、情感和價值觀的發展。高校教師在講授美國歷史時,特別重視講授美國經濟政治制度的情形。由于德育與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間接融合,美國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性,并呈現出間接性特征。
(二)實踐性
從美國高校學生開展的各類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美國高校高度重視隱性思政教育的實踐性。學生經常參加環境治理、慈善工作、籌款等實踐活動。雖然每個州的高校有不同的支持發展策略:有的州為了支持這類計劃撥出專項資金,有的州明確規定學生只有參加這類活動才能畢業。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共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逐漸養成愿意實踐的習慣。這些,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廣泛性
美國高校建立了多方面的課程體系,在課程中間接融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如此,還注重營造德育氛圍,通過廣播、報紙等媒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除了各種課程和校園文化外,美國高校還舉辦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多樣化的課程、具體的校園網絡文化、豐富的社會實踐,作為多種載體,所隱含的道德元素,對學生的間接融入是全方位的、廣泛的,形成隱性思想教育的合力,體現了廣泛性。
三、美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取得的成效
第一,增強公民意識。美國高校開展的教育實踐、調查訪談、情景模擬、社會合作研究項目、學習型社區等,是多種形式的體驗式公民教育。美國通過隱性思政教育,增強學生的公民社會意識。第二,美國高校要求大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進行分析,通過歷史人物和事件,傳播愛國教育。在高校教室里掛著一面美國國旗,學生上課前對著國旗宣誓,增進愛國情感。美國高校隱性價值觀教育的具體教學方法是:一是價值澄清,二是道德認知的發展規律。通過這些隱性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道德選擇思考,以形成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缺乏統一管理。美國的道德教育是由不同的州管理的,實際上是由每一所學校自治的。第二,助長利己主義勢頭及政治意識淡化。在對個人主義發展缺少必要的道德與法律管理制度約束時,利己主義不可避免地發生。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獨特的特點,發揮了社會整合功能。但是,導致一系列社會政治疾病,這是一個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高校思政教育應是樹立政治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強有力工具,但一些美國人存在政治冷漠意識和信仰危機,美國相當多的人認為政治是“骯臟的”,這是美國的政治教學活動本身帶來的副作用。
四、美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們的一些啟發
(一)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
第一,明確思想政治教育隨時處于主導作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4](307)換句話說,顯性教育是主導形式。第二,在堅持思政課程發揮顯性思想教育的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建設“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間接地、隱性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思政課程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我國高校設有“思政理論課”,向學生傳授社會主義理論等知識。這是以一種直接的教學,講授知識。如今提出課程思政的偉大構想,彌補我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因此,要處理好顯現的思政課程和隱性的課程思政的關系,堅持兩者的統一。
(二)突顯專業課程育人功能
在我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一些專業課程并未能充分發揮好育人功能。因此,我國課程思政建設要始終貫徹立德樹人的總任務,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育人”這一靈魂,突顯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第一,在對課程功能的認識上,專業課教師應在注重專業教學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關注課程的教育功能。第二,在教學評價上,在育人方面給予專業課教師一定的考核評價。第三,從教師能力角度看,教師應加強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性和專業性指導,促進教學工作有效開展。
(三)開展多樣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
教育理念指導教育實踐的發展。育人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依托課堂進行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教學。從我國“課程思政”工作的現實來看,“課程思政”工作的載體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高校教師應結合專業技術特點,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得到成長,做到學科小班與社會大班相結合,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例如:開展多種方式的專業課見習、實習及專業設計的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如勤工儉學活動、“三峽蟻工”環保社團、“大手拉小手”活動、勞動及體育等實踐活動。通過專業見習和實習、參加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親身經歷社會、認識社會,逐步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素質。
(四)推進課程思政的系統建設
第一,通過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現教書育人。第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校園作為課程思政的教育資源,可以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這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修養。第三,注重發揮專業課教師的專業性和正確價值觀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并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真正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第四,實踐教學活動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我國高校要積極開展多樣的專業實習、專業見習、專業設計的實踐教學活動,發揮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因此,從校內課程設置、校園文化、教師示范及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做到全員、全課程、全方位地建設課程思政,促進課程思政的系統性工程建設。
五、結語
美國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性。結合中美兩國的研究現狀,對兩國的實踐進行比較研究,可進一步認識美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分析美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特點,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可為我們提供某種思路。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凸顯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推進課程思政的系統建設。
參考文獻:
[1]崔學峰.美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鑒[J].思想政治研究,2014(2).
[2]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陳沖,汪海涵.我國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著力點研究——兼論美國高校隱性政治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9(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