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梅
摘要:對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教學導入機制進行優化,能夠充分利用課堂中的起始環節,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開端,并充分利用這一環節有效的教學時間,將教學內容以基礎整合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建立起基礎的學習認知,使其后續課程中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在高中地理課堂之中,教師應在傳統導入形式的基礎上對其做好多元策略的制定工作,以此為不同的教學內容適配具有差異性的導入機制,真正在課堂中以導入環節做到拋磚引玉,為學生學習素養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礎。
關鍵詞:高中地理;導入機制;多元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54
在高中地理教學環節中,導入模塊作為起始環節,有著在課堂伊始快速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并為學生打下學習基礎的重要作用。這一模塊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越發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師在課堂中一改以往流程化的導入模式,真正嘗試以多種形式真正概括性地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基礎呈現,以此使學生得以通過導入環節的學習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奠定重要基礎,真正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礎。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具備靈活的教育思維,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做到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導入機制,以此最為有效地輔助學生建立學習基礎,推動學生后續地理學習效率的提高。本文將以實踐為例,簡要論述教師應如何選擇導入機制的應用角度,真正合理地建立多元導入機制,切實優化課堂導入模塊。
一、以學案優化直接導入形式
直接導入是現階段課程中最為常用的導入方式,其簡單直接的方式能夠快速引導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建立認知,以較高的效率促使學生以基礎認知投入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之中。然而傳統的直接導入形式一直以來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基礎知識難以將其融會貫通,在后續的實際學習環節中往往存在著認知與知識不兼容的問題,增加了較多的無效思考時間。因此,在導入機制的優化工作中,教師可以化主動為被動,通過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導學案的方式組織學生為主體的直接導入形式,使學生在主體地位下獲取深層認知,由此使其更高效地參與到后續的學習環節之中。
例如在《地球的圈層結構》這一課的教學匯總,教師應該將地球內部圈層的剖面示意圖、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與特點等需要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的知識進行羅列,整合成為一張導學案,在導入階段中引導學生按照學案直接地自主探究活動。這使得學生能夠憑借自主探究的預習形式初步對導學案中的任務進行基礎的完善,在探尋中建立起具有主觀價值的認知概念。由此,學生得以真正形成深刻的認知概念,最終切實使學生以更清晰的思路參與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之中,以導學案提高直接導入機制的有效性,促成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二、以聯系建立經驗導入形式
知識之間是存在著聯系性的,高中階段的地理教材編排者為了教學內容能夠更加符合課程教學的分散化特征,在實際的編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了合理的界限劃分,更好地推動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知識。基于這一背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優化學生對知識聯系性認知的了解,并輔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新知的學習環節之中,可以通過以聯系為切入點的方式建立課堂中的經驗導入機制,以此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有效性。
例如在《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一課中的教學內容,首先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對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相關知識進行結構類型的回憶,列出一份清晰的表格。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嘗試按照農業地域類型的相關概念對本課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概念進行分析。聯系導入的方式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經驗,在鞏固其對以往知識認知的同時,真正結合以往的學習內容完成本課的基礎探究,并使學生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為學生未來的知識應用打下重要基礎。
三、以實踐創新活動導入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特定實踐的方式,以創新性的活動導入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得以在實踐中建立對知識的具象認知,由此切實為學生后續的教學活動建立更具體的理解,促成學生學習素養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人口的合理容量》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班級范圍內開展模擬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擠在一個固定區域之中,使學生感受更為抽象的人口容量概念。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后續的探究能夠始終以自身的體驗為基礎,切實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礎。
模塊化是現階段高中教學活動的重要教學形式,對其中模塊進行針對性創新能夠做到從課堂內部推動教學整體結構更為嚴謹,真正促成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提高。在高中地理教學對導入模塊進行多元化的設計,教師應注重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優化導入機制,切實強化導入模塊的教學實效性,以此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羅福祥.高中地理課堂導入方法探究[J].南北橋,2020(8):88-88.
[2]唐廷杰.高中地理情趣導入的探索與實踐[J].四川教育,2019(3):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