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出現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貫穿于各個學科,應用非常廣泛。它的出現也使小學數學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所學的知識,還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設多樣化的數學課堂,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了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創新應用,以期提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成效。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數學;創新應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63
學生在小學階段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當前一些教師保留了傳統教學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根據教材講解課程知識,注重理論知識、題目訓練和考試。長時間在這種氛圍中學習的學生會感到無聊,并對數學產生心理抵制。教師要及時改變這種學習狀況,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讓情境教學進入小學數學課堂,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構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數學課程是一門需要開展集體學習活動的學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其作用十分關鍵。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情境,通過課程問題的引導,調動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學好是教學知識。
在《圖形的運動》一課當中,學生對于一些圖形的運動規律難以理解。在教學當中預先對所要講解的內容進行科學地設計,針對軸對稱、平移知識,教師可以采取手工制作+實操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裁剪紙張,制作出五角形、圓形、菱形、正方形等圖案,之后要求學生利用這些紙張實物,進行軸對稱和平移知識的分析、操作,折一折,動一動,從而驗證知識和原理,從而強化認識,深化思維。將圖形和數學原理相結合,在實踐操作當中進行驗證總結,這樣便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能力。
二、構建信息情境,增強學生理解
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成為現代數學課程創新的重要途徑。推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師構建視聽化的數學課程內容,為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語言情境,在豐富學生數學體驗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理論化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當中,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不強,對于表面積和體積的理解和計算存在困難。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呈現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表面積的動畫演示,比如將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展開,并將不同的邊長為學生做好標記,通過這樣的形式來的幫助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公式,讓學生充分理解公式的內涵。之后,再要求學生自己試著用紙片拼成一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制作的每一個面要保持邊長,角度的準確。在學生自作完成之后,看看不同的面的面積加起來的和是否與公式計算的結果相一致。在制作過程當中,學生便會增強立體思維能力。
三、構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理解能力發展有限,所以在面對一些難度較高的數學課程知識時,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那么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課程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比如我在組織學生認識“年月日”的過程中,由于在生活當中,我們都會使用年月日來表達時間,然而小學生卻對此十分不解。于是,教師便可以運用生活場景開展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學好知識。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年月日的關系,分清楚各自的含義。教師可以提出引導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的生日在幾月,請從臺歷上找出來”學生們都非常興奮,從臺歷中找尋自己生日的月份,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年之中幾月份天數是最少的,學生們跟著思路找出異口同聲答道:“二月”。接下來,教師繼續發問:“有誰知道為什么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之中,還有的學生大膽猜測,最后教師進入正式的講課之中。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狀態,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使情感得到升華,在傳授新知識的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積極發言。
結語
綜上,情境教學是推動當前小學數學課程創新的重要形式,對小學生來說,教師開展數情境教學符合其學習特點。數學課程教師的教學成效直接關乎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應用能力的發展,那么我們在課程教學中要思考情境教學的開展策略,通過構建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和信息情境的方式,運用情境教學理論,提升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好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楊海英.淺談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21(10):21-22.
[2]趙飛.淺談運用情境教學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J].新課程,20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