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玲
摘? 要:有效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有利于實現小學生高效率獲取數學知識,有利于小學生高效益思維拓展,有利于小學生快樂學習。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強調給予小學生一定的自主性,平衡小學生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要求教師重視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提升教學效益,注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講究教學的方法性,革新教學理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加減混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0-0151-02
【Abstract】Effective teaching is a higher level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It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pupils' efficient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the expansion of pupils' efficient thinking and the happy learning of pupils.Effectiv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mphasizes giving pupils a certain degree of autonomy and balancing pupils' basic learning ability,developmental learn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learning ability.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pay attention to pupils' autonomous learning,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pay attention to pupils' individual difference development,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e teaching idea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Effective teaching;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mixing
有效性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靈魂,關系著教學質量的優劣。傳統的填鴨式灌輸雖然可以應付一時的應試,但是教師根本無法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實際掌握能力。當題目稍微變形一下,稍顯些靈活性,便瞬間暴露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小學數學的學習關系到學生今后一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小打好基礎,對小學生進行有效性教學,對于今后的學習至關重要。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問題,結合實際教學工作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今后小學數學的有效性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1. 有效教學的意義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均得到平衡發展。如何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主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進步和發展。有效教學提倡教師少說、精講、優釋,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進行歸納解答,講究“教”引導“學”。例如,在學習加法減法結合律的時候,先加法后減法,和先減法后加法,加了括號后如何變加減號。有效教學則不需要教師直接給出注意點,而是讓小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算式的規律,來進行歸納,從而自己得出結論。這種方式給了小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與時間,加強了小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可以使小學生得到確切地進步和成長。
2. 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
(1)重視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小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格外重視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要教導他們如何去學,也就是要求教師對方法論的掌握,做到“授人以漁”。例如,在學習混合加減運算時,首先需要讓小學生認識什么是混合加減運算,與過去的連續加法,連續減法有什么不同。教師當然可以按照書本上的定義直接告訴小學生,這本身也不是什么太深奧的問題。但是為了能夠讓小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讓小學生自己觀察。這時,小學生很快便能發現其中的差異,混合加減運算,算式里有加法也有減法。并且,可能先加法再減法,也有可能先減法后加法。同時,可能出現連加或者連減。因此,如何定義混合加減運算,其實只是看其中的符號即可,只要同時存在加號和減號,便可稱之為混合加減運算,而與算式的長度無關。這些都是小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討論得到的認識,而非教師直接灌輸定義。這種方式確實讓小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且記憶深刻,了解了混合加減運算的概念,再進行以后計算的學習,則更容易樹立學習信心。畢竟,了解概念后,也就發現并不是什么困難的問題,能夠直擊本質,按照一定的運算規則進行計算即可。
(2)提升教學效益
小學數學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有時間與效益觀念。何謂“效益”?僅僅認為花費最少的時間,教授最多的內容顯然是片面的,這與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囫圇吞棗的現象。那么如何理解教學效益,其實這并不取決于教師教授多少內容,花費多少時間,而是在于這些時間里,小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如果是真正的掌握了,能夠舉一反三,那么即使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也是值得的。例如,在學習給混合加減運算加括號的問題時,5+3+2與5+(3+2),5+3-2與5+(3-2),對這兩組算式進行計算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小學生無論怎么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而是讓小學生自己去動手計算試試。通過自己實際的動手計算,小學生很容易發現無論先計算前面還是先計算后面,結果都是一樣的,這樣,便通過自己的歸納總結發現,如果前面是加號,無論先計算前面還是先計算后面,前面都不需要進行變號,結果都是一樣的。進一步地,教師又出了兩組算式進行對比計算,即10-7-2與10-(7-2),10-7+2與10-(7+2)。同樣地,教師讓小學生先自己進行計算。小學生通過計算發現,10-7-2=1,但是10-(7-2)=5。10-7+2=5,但是10-(7+2)=1。然后教師讓小學生將這4個計算式聯合起來對比,找找規律。小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發現,當前面是減號時,先計算前面和先計算后面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前面是減號時,后面算式加括號時,括號里的符號要進行變號處理。這與前面是加號時的運算規則是不一樣的。對于這種問題,教師固然可以直接將公式告知小學生,要求小學生記憶,但是這種教學方式畢竟不是自己發現的,記憶難以深刻,以后在計算時很容易出錯。當通過自己探索得到運算規律后,小學生記憶更深刻,運用起來也更加熟練。
(3)注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
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班級學生集體的發展當中,也應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中得到體現。每個小學生悟性不同,對于知識點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有效性教學其實質相當于是對集體性進行短板填補,即保證班級中悟性較低的小學生也能及時跟上課堂節奏。因此,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便需要多觀察小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誠然,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小學生,教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但是,對于掌握情況良好的小學生,教師便無需再多關注。而對于做題時總出錯的小學生,教師便需要分類進行關注,如果僅僅是因為馬虎粗心,教師便可以要求該生多反省,通過多道計算題進行練習鞏固,在做題中慢慢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如果該生是確實沒有掌握扎實,教師便需要分析原因,首先讓小學生談談自己對于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從其理解當中發現誤區,從而及時糾正,避免小學生在學習當中多走彎路。此外,教師也不可能對每一名小學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觀察。針對這一問題,關于一些淺顯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安排幾名掌握情況良好的小學生,課后來對那些小學生進行輔導講解,這樣也可以避免因不好意思向教師提問而不懂裝懂。
(4)講究教學的方法性
合適的方法能將一些知識點簡單明了地呈現給小學生,便于小學生理解與記憶。混合加減運算,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簡單是因為加減法都屬于基礎算術,按部就班進行計算,只要過程不出錯,便能夠得到正確答案。而難點在于,后續的數學問題均以此延伸,例如,結合律、交換律,以及今后更高一級數學中,負數加減的運算均是以混合加減運算為基礎的,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混合加減運算,則更加難以消化理解后續數學問題。因此,講究教學的方法性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仍然以5+3+2與5+(3+2),5+3-2與5+(3-2),10-7-2與10-(7-2),10-7+2與10-(7+2)這四組混合加減計算題目為例。教師固然可以直接將注意點告訴小學生,但小學生也只是知道規律而已,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對這個規律產生記憶偏差,則容易出現錯誤。“數形結合”思想是一種行之有效,淺顯易懂的學習方法,可以將抽象化、概念化的數學語言以數與形簡單地演繹出來,從而為小學生提供解題思路,幫助小學生認知、理解與記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也利用了“數形結合”這一教學工具幫助小學生理解,通過畫線段的方法,展現了這四組的數學含義。如5+3-2與5+(3-2),前者算式先在5份長線段上增加3份,然后又減短2份的長度,自然得到答案“6”。后者算式則表示在5份長線段上增加了(3-2)=1份的長度,自然也是“6”。這種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關于講到先減法的問題時,如10-7+2與10-(7+2),前者算式表示在10份長線段上減短7份,再增加2份,得到答案“5”。而后者則表示在10份長線段上減短(7+2)=9份長的線段,減少的量變為了9,減得多了,最終答案必然會變小,所以是答案“1”。通過生動的圖形演繹,小學生也能了解到數學所討論的問題,有了理解,自然也能更好地解題,即便當時不注意解答錯了,通過邏輯思維判斷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予以改正。
(5)革新教學理念
教師是有效教學實施的主體,需要教師首先有意愿改變傳統灌輸式填鴨教學模式。教師的“有效”包含兩個層面,一般性專業素養和具體性專業素養。前者主要側重于教師的師德修養、專業知識結構。后者則更加強調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能力,組織管理水平,反思與創新素養。教師要逐步從過去的“教”逐漸轉變為引導、解惑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課程案例,教學思路,并且精心組織實施,調動課堂學習氛圍,以小學生自主探索為主要教學手段,必要時,可暫時丟開書本,只要利于課堂教學,只要便于小學生掌握理解,那么一切手段皆可嘗試。
3. 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多轉變教育觀念,勤動腦,多提出方法措施,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體現小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過多維度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艷艷,常秀芹.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問題探析[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8(8):74-75.
[2]鄧芳.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漫談——以一年級數學《力口減混合》教學為例[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15(11):47-49 .
[3]孟翠俠.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0(10) :232-232.
[4]倪紅梅.有效: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1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