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友
【摘要】本文梳理了廣播電視機構媒體融合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媒體融合下廣播電視機構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成本核算對象不匹配、成本項目不全面及成本結轉、歸集與分攤不合理等問題,提出增設成本核算對象、新增成本費用項目并完善成本結轉、歸集與分配關系再造等改進措施,以助力于廣播電視機構的財務管理創新。
【關鍵詞】媒體融合 ?廣播電視機構 ?成本管理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媒體融合是必然選擇,如何進一步加強管理創新,構建與之相適配的成本管理體系,使之能夠更好地助力廣播電視機構化挑戰為機遇,是時代賦予媒體財務人員的新課題。
一、廣播電視機構媒體融合的發展現狀
從2000年美國坦帕市的媒體綜合集團組建 “媒體融合實驗室”開始, 由新媒體興起驅動的媒體融合正在改變全球傳媒業的生態環境。在國內,廣播電視媒體通過臺網融合、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的發展,從觀念思維、生產經營、運作模式的轉變,實現了多屏分發的全媒體發展新格局,廣播電視機構的媒體融合,已經突破了廣播電視線性、單向的傳播方式,從“你播我看(聽)”轉變為隨時隨地接收、雙向互動的模式。
媒體融合是時代的潮流,廣播電視機構能夠實現媒體融合的背后,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作為有力支撐。要通過內容為王、平臺共享,達到內容與技術無縫對接。就目前的發展階段,廣播電視機構媒體融合的內部發展呈現出三種形態。
(一)部門機構調整,促進媒體融合
為了適應媒體融合業務的飛速發展,廣播電視行業的內部機構也呈現出全媒體特征。一種是去除媒介區隔,融通廣播、電視和互聯網之間的界限,內容由融媒體部門與技術部門負責開發適配網站、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社交網站賬號的相應產品;另一種是在原有各節目中心內部,增設融媒體部門,融媒體部門可以利用原有的內容資源優勢,打造新媒體產品,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構調整的風險;還有一種是成立新的新媒體中心,同時在原節目中心設立對應的融媒體部,以新媒體中心為設計總部,各中心融媒體部為“觸手”,形成大屏小屏互通發展的布局。
(二)采編流程再造,搭建中央廚房
傳統大屏的采編播單線流程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媒體融合的業務發展,為實現資源共享,中央廚房的構建在一些媒體機構取得成功。中央廚房是指記者將拍攝采訪到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內容分成精編、粗編及剩余素材,直接放入總部的中央廚房,再由中央廚房將素材做成風格各異的“特色菜肴”,同時將“原材料” “半成品”和“成品”全部存入資源共享庫,供各制作中心按需選用。
(三)終端產品多樣,適應不同用戶
終端產品多樣化包括媒體產品本身的多樣化和產品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目前人們閱讀新聞、收聽收看節目方式已經大大改變,接收的產品內容也有較大變化。對于廣播電視機構,在保持廣播電視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基礎上,需要進行產品再造,同時將新產品放到不同的“貨架”上,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就產品內容而言,短視頻、長視頻、H5互動(包含小游戲)、特稿等已經占領了新媒體的大部分內容;就終端選擇而言,客戶端、網站、各大社交媒體的賬號等都是受眾較多、潛力巨大的“貨架”。
二、媒體融合下廣播電視機構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成本核算是廣播電視機構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在傳媒業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以較少的投入提升較高的節目質量是增加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媒體融合使得廣播機構內部的機構設置、節目制作流程、產品終端都產生了較大變化,這些變化勢必會造成與傳統成本核算的不適配,這種不適配可以歸納為成本核算需要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
(一)成本核算對象不匹配
成本核算對象是成本費用的載體,不同的核算對象,成本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根據制作節目的特點,傳統廣播電視機構的成本核算對象主要分為兩大類: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具體情況如下表:
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媒體端上呈現的節目產品已經大大改變,主要為短視頻、長視頻、H5互動、特稿等。以短視頻為例,欄目并不是其最基本的生產單元,很多即拍即播的視頻也不符合采編入庫后再播出的制作流程規范,自制短視頻與轉發短視頻在成本特點上也有顯著差別;而長視頻、H5互動、特稿等產品特點更符合單個核算的項目成本。鑒于這種差異的存在,若簡單地把新媒體產品納入到傳統的成本核算對象里,則無法準確反映對應產品的成本費用特點。
(二)成本項目不全面
成本項目是指發生的費用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為反映成本構成的具體項目。廣播電視機構是人才、技術密集型行業,傳統的費用項目按照成本屬性一般可分為:人員費用、差旅費、節目購置費、委托制作費、設備使用費、信號傳輸費等;按照與節目制作的關聯程度,又可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媒體融合背景下,采編流程的變化、產品投放終端的多樣性以及融媒體部門的增加、機構的調整,都會產生新的成本費用項目。例如廣播電視機構與微博、抖音等第三方平臺合作,以賬號的形式充分整合文字、聲音、圖像,將傳統媒體內容嫁接到新媒體,就需要付給對方平臺相應費用,這些費用從屬性上無法歸類于傳統的費用項目;媒體內容融合下廣播電視機構自己創建的客戶端、公眾號等需要額外增加端口的運行維護費、受眾購買費等,為核算此類費用,就應進一步劃分成本分類,增設相應會計科目,以滿足這種費用歸集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三)成本結轉、歸集與分攤不合理
成本費用的歸集與分攤,是指嚴格按照收益性原則,將節目制作過程中發生的費用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方法分攤計入節目制作成本。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有著明確的采編、入庫、播出的界限,可根據是否完成制作分為報表列示和當期結轉兩類,技術部門等發生的間接費用則以“內部收費→成本差異調整”的方式進行成本歸集。
對于新媒體產品,短視頻、圖文新聞、特稿、H5互動等制作周期通常很短,制作出來即可上線,并沒有入庫環節;同時,媒體融合下增加的中央廚房等資源共享部門,既承擔了一部分節目制作功能,也有著資源提供的職能部門屬性,單純地將其等同于傳統部門進行費用歸集,不能科學、客觀地反映成本費用核算的真實性。
三、媒體融合下廣播電視機構成本管理路徑
媒體融合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和受眾,為廣播電視機構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樹立成本意識,加強成本管理,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成本核算,根據本文提出的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機構成本核算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擬提出以下改進路徑。
(一)增設成本核算對象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新媒體產品可歸納為三類:視頻產品、特稿、H5互動產品。由于這些產品在內容生產、制作周期、渠道運營、用戶運維等方面較傳統節目都有顯著不同,為了更準確地反映這些新媒體產品的成本費用特點,需要對成本科目進行重新構建。
根據新媒體產品的來源,增加一級會計科目:自制新媒體產品成本和轉發加工新媒體產品制作費用。自制新媒體產品指由廣播電視機構自行拍攝和制作的產品,轉發加工的新媒體產品則指非廣播電視機構自行制作的、轉發加工后發布的、由其他機構或者賬號制作的新媒體產品。在一級會計科目下,按照新媒體產品的分類,設置二級成本核算對象,如下:
(二)新增成本費用項目
根據節目制播特點和成本管理要求,傳統的成本費用項目通常分為兩級。其中,一級為成本分類,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等;二級為具體成本費用項目,比如節目制作成本等。對新媒體產品進行成本核算時,需要根據新媒體產品的采編流程特點、投放終端多樣性,在成本核算系統中增加與媒體融合特點相對應的成本費用項目。具體來說,可在核算對象級次下增加賬號年審費、數據庫構建費、版面運維費、內容審核費、平臺技術保障費和用戶運維費等成本項目。
(三)成本結轉、歸集與分配關系再造
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機構新增視頻、特稿、H5互動三類核算對象,按照核算對象來完成成本費用的歸集與分配。在自制新媒體產品的視頻項下,短視頻的制作周期通常很短,制作出來即可上線,沒有入庫環節,可以參照當期結轉法則,當月一次直接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長視頻的制作周期通常較長,會出現跨月現象,按照產品的完整制作周期來確定核算期間,在月底區分尚未完成制作上線的視頻和已經完成制作并上線播出的視頻,在視頻尚未完成制作上線時,以在制節目方式通過資產類“存貨”項目完成報表列示,待視頻制作完成結轉到“入庫節目成本”科目,上線播出時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科目核算。
特稿中包含圖文、視頻,制作周期較短,即時制作即時上線,不涉及入庫環節,可以參照當期結轉法則,當月一次直接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
H5互動通常是外包給其他公司或團隊進行制作,由于制作周期較長,按照產品的完整制作周期來確定核算期間。在產品尚未完成制作上線時,以在制節目方式通過資產類“存貨”項目完成報表列示,待產品制作完成,結轉到“入庫節目成本”科目,上線時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科目核算。
媒體融合背景下,扮演中央廚房角色的是資源共享部門以及本文所提到的其他融媒體部門,其成本費用依然可以按照“內部收費→成本差異調整”的方式進行結轉,不同的是,需要增加二次分配。
但目前很多廣播電視機構尚未完成內部收費體系搭建,可暫且設置“主營業務成本—新媒體”科目予以歸集,待條件成熟后再通過內部收費進行成本分配。
四、結語
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廣播電視機構經營的多元化促使了其成本核算水平的提高,同時,更加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也能夠有效促進廣播電視機構的經濟效益的提升。我們相信,廣播電視機構以融合為主基調,通過深化系統改革,一定能破解成本管理帶來的挑戰,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必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務局)
(本文編輯: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