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化學較其他學科來說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因此如何讓化學貼近生活,是化學教師一直探索的方向.本文從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表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思路以及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素材選擇三個方面入手,論述該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對高中化學的理解.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理念;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3-0084-02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簡介:陳翔(1976.8-),女,甘肅省隴西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在高中生接受的所有高中科目的學習中,化學科目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為抽象和復雜.想要學生能夠更加簡單地吸收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必不可少.這樣的教學目標實現需要具體的教學策略作為支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思路,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化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使得學生在理解化學知識的時候,不再局限于文字或者符號之上,而可以在化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的過程中建構知識,這樣就可以化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難度,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梯度.本文研究了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方式,簡要地講述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表現
在高中化學課本的編寫中,存在十分突出的“生活化”標志,這為開展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通過“生活化”教材的編寫,將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大大地拉近,加快了知識的融入,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舞臺.
例如,在每一個單元或者章節的知識引入部分,都會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相較于其他方面,編者更多地選擇從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入手,選擇其中的某些生產工具、化學物質或者生理行為等,借此引出將要講述的化學課題.例如在“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中,其導入部分內容為“為了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家們不斷地設計、合成和分析新的物質、新的材料,并在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有關化學反應的資料(如論文、專著、手冊、數據庫等)……”,這部分章節內容選擇利用化學家們“不斷研究新物質”的生理行為作為導入,拉近知識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減少學生心中的抵觸.教材在編纂過程中,化學這一門學科的學科特點得到了突出體現,即“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編者利用大量插入圖片的方式,如插入工業制造流程圖、物質外形圖、物質用處圖等,通過這些圖片來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化學知識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化學的材料、環境、能源以及生命科學等當代典型社會問題密切聯系,在學習中產生熟悉感,降低其抽象程度.在教材中,頻繁出現為學生進行科普的“資料卡”、“視野拓展”等相類似的知識板塊以及欄目,這些內容與教學內容相互聯結,互相補充說明,在極大程度上方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教學“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內容時,除了課內的知識以外,還提供了課外的探究與普及,介紹了新型滅菌消毒劑——二氧化氯.
這種教材編寫方式,極大便利了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不拘泥于普通的課堂知識,而是學會探索新的知識內容,學會自我思考.這一探索與思考的基礎,就是化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這一聯系基礎之上,生活化學習的思路逐漸成型.對于教師而言,生活化教學是相對熟悉的一個教學策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生活化教學,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生活化學習”對于高中學生的化學學習來說,也是一個有效的學習策略.
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思路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前,教師應該首先確定好教學目標,即教學的方向,進而在已建立好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思考在教材以及具體生活中存在哪些教學可以進行運用和組織的案例和情境,即將化學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讓兩者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俗語或者諺語來對化學原理或者理論進行闡述.如農民伯伯常說一句話“雷雨發莊稼”,教師可以給出這句諺語,先讓學生嘗試去解答其中的原理.通過這個思考的過程,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生活中常見的“雷雨”、“閃電”的自然現象,在學生經過思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背后的原理所在.“雷雨發莊稼”的由來是因為在閃電過后,空氣中的氮氣在強電流的作用下與氧氣發生了化學反應,化學方程式為N2+O22NO,一氧化氮產生后與氧氣迅速化合,生成了二氧化氮,即2NO+O22NO2,氮元素能夠讓植物生長更為茁壯,而植物不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只有氮氣轉變為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與水作用生成硝酸,硝酸再轉變為硝酸鹽之
后空氣中存在的氮元素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俗語言“雷雨發莊稼”.同時,教師也可以選擇開展化學實驗,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完備的理解.如“氨噴泉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在理清思路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利用反推法,即氨的噴泉實驗→產生噴泉的條件→說明氨極溶于水的性質,進而聯想到生活中常見的人工噴泉,利用噴泉為模型,來進行氨的有關實驗.這樣一來,不僅教師能夠更快地發現學生的不足,學生也能夠加深對氨的性質以及作用的印象.通過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強生活與科學的聯系,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甚至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改變學生的生活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讓學生更進一步.
三、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素材選擇
“生活化”教學中,素材的選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成功與否.而新改革教材正好為“生活化”教學的展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留下了極大的發揮空間,讓教師能夠在選擇恰當的素材的同時,大膽地進行變革和創新.教師在素材選擇中,應選擇能夠引導學生化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的素材來替換原有的死板、枯燥的素材,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素材來改造原有的一成不變的素材.如此,通過對素材的篩選來喚醒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在素材中,基本存在四類,即化學史、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化學學科的發展前景以及化學對生活產生影響的新事件.在素材挑選中,
有關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以及化學學科的發展前景以及化學對生活產生影響的新事件的內容可以適當增加,這部分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科學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會不斷地得到更新,做到將枯燥的知識理論轉化為現實存在的問題和情境,讓學生的代入感得到提高和加強,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究的欲望.因此選擇這部分的內容能夠營造出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
總而言之,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課堂中,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還有以課本教材為主要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在聯結課本與生活的同時,不拘泥于課本,積極探索教材外的知識.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內容時,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所學來思考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努力來獲得新知識,著重知識的獲得途徑以及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優秀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不是“紙上談兵”,養成利用自身的“所學”、“所思”、“所想”的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和觀察生活,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王一平.試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3,20(10):53-54.
[2]何雙安.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J].化學教育,2013,34(4):20-22,25.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