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模式下,需注重信息技術和生物教學相結合,以實現傳統化生物課堂教學模式得以推翻的同時,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進,并構建完整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生物學科教學體系,這通常對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時間以及生物學習水平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基于此,對“互聯網+”模式下生物教學遵循的原則進行分析,并提出高中生物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課堂教學;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3-0094-02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簡介:謝芳(1980.9-),女,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逐漸發展,信息化的教學工具逐漸提供給課堂教學有利的條件,且促使課堂教學的品質得到有效提高.高中生物作為物質結構及其功能分析的一門學科,通過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一種呈現事物本質的教學模式,通常存有相應的邏輯性與嚴密性,學生需經過抽象化思維的轉化能力,把學習的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對于高中生而言,其具象化思維通常更加普遍,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將抽象化的生物知識轉化成內在知識,而“互聯網+”的模式下,則賦予生物課相應的可操作性與反饋性,這不僅能呈現出學生在生物課上的主體性,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提高,從而使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互聯網+”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學原則
首先,主體性原則.高中生物的教學主體仍是學生.因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以服務學生的態度開展相關教學活動,而不能偏向于某個方向,而需對當前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策略實施創新與改進.同時,對于當前的教學標準以及評價標準而言,更需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體會到“互聯網+”的要求,體會到生物學科具備的魅力,從而使生物教學的效率提高.因此,“互聯網+”模式下,需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以此開展生物學科的高效教學.
其次,科技性原則.科技既是時代產物,又適應于時代發展.“互聯網+”模式下,愈來愈多的新理念與新技術得以普及,對高中階段的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嚴守教條主義,需以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加強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以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先進的生物學科的教學設備以及實驗材料,并對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通過先進顯微鏡、高難度實驗操作、復雜生物知識點等的講解,使學生形成創新性思維.同時,教師在面對新型的技術設備以及信息技術的時候,也需注重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最后,創新性原則.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需注重創新,此時,生物教師就需對自身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實施創新,學生預習與鞏固知識的方式實施創新,并引導學生對知識實施科學延伸與探究,以實現創新性原則的完美呈現,并防止傳統化教學理念與思想的束縛,呈現創新元素,立足于“互聯網+”實施多方位思考,同時,教師需對備課方式與內容加以創新,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二、“互聯網+”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1.基于“互聯網+”的備課活動開展
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想要實現教學內容創新,教師就需做足準備.在生物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做的準備充分且有效,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探索以及能力培養也就會有條不紊,且師生雙方的互動與溝通也會更有成效.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其為教師備課帶來了更多可能,在教學網站上,教學PPT以及教學視頻通常能豐富教師的備課,教師也能更好的了解到先進的生物科技及研究成果,這都屬于“互聯網+”帶來的“福利”.因此,高中生物的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互聯網與計算機設備的合理的運用,積極備課,以此為生物的教學奠定夯實的基礎.
例如,對孟德爾第一定律、孟德爾第二定律實施備課的時候,生物教師可在互聯網上找出與孟德爾相關的影視作品或視頻,對其橋段實施遷移,把孟德爾的相關事跡呈現在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孟德爾及其規律,以實現高效的課堂導入.生物教師在對孟德爾定律實施備課的時候,需對實際生活當中的遺傳的研究成果實施講解,并準備相應的素材,對教學PPT實施完善,或者應用思維導圖對有關知識點實施總結,以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孟德爾的遺傳定律本質,以便于學生的深入理解與記憶.通過“互聯網+”實施備課,不僅能為課堂上的教學奠定夯實與創新的基礎,而且還能使教師通過當前教學資源的整合,促進備課資源獲得途徑的完善,從而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生物教師可以在網絡上下載與遺傳定律相關的導學案,與教學內容以及課堂實際有效結合,對有關教學內容實施填充與完善,通過積極準備,經過互聯網及其有關技術設備合理的應用,促進備課效率的提高.
2.基于“互聯網+”的生物實驗模擬
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經過仿真、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等,將傳統化實驗的每個操作環節通過計算機實施模擬,通常被稱作為虛擬實驗.對于高中生物而言,其教學內容通常較為復雜抽象,生物實驗的操作難度也相對較大,生物教師可通過虛擬實驗,確保教學完整性.在信息化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其提供給虛擬實驗相應的技術支持,生物教師可通過網絡資源庫的運用,對虛擬實驗進行編輯,對生物實驗的過程實施形象生動的模擬,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抽象理解力增強,而且還能實現生命觀念的構建,并學會通過生物概念對生命的變化現象進行解釋.
例如,“種群的特征”教學中,生物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將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圖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研讀與分析,對“種群”的關鍵詞實施研究.通過虛擬實驗的模擬,可通過捕獲法對種群密度實施測試,并設定1km2草地上放10只兔子,捕獲之后,做好標記并放回,通過標注重捕法,對重補的數量與標記兔子的數量進行記錄,通過重復3次之后,對種群密度進行計算.通過實驗觀察,學生就能充分了解到種群的數量與特征的關系,并掌握計算公式應用的方法.
3.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開展
翻轉課堂作為將傳統化課堂教學節奏得以顛倒的教學方式,其主要將網絡資源以及信息工具作為呈現載體,不僅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而且還能將學生作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生物教師通常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通常會應用題海戰術與知識灌輸,促進課堂上的教學效率提高,但這會禁錮學生自身的探究思維.基于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翻轉課堂的運用,對學生的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培養,以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并通過教師引導,實現科學探究力的增強.
例如,“基因對性狀的控制”的教學中,想要使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精神與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微課視頻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致了解,并引導學生對“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的內容實施鞏固的同時,順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學生則就教材內容以及視頻內容,對導學案當中的概念填空以及基礎選擇實施完成.當學生充分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之后,學生可依據微課將探究案例“調控生物體性狀的因素”,通過該過程中,學生就能通過網絡平臺和其他學生交流,向教師請教,從而實現高效教學,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究.
綜上所述,“互聯網+”模式下,生物教師需依據實事求是的教學原則,通過信息技術促進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提高,這不僅能為學生學習知識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而且還能促進教學理念與教學活動創新.因此,“互聯網+”模式下的生物教學,教師需注重教學活動的創新,以此培育出有新理念、新思維的現代化生物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涂媛媛.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高中生物線上教學[J].文存閱刊, 2020(04):61.
[2]徐嬌.互聯網視域下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9,13(11):212.
[3]王增彬.互聯網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新模式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9(04):141.
[4]吳凱旋.基于互聯網+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研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2019(14):07.
[5]高丹.互聯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8(08):39-40.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