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了解廣西高校運用新媒體的現狀,闡述廣西高校運用新媒體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提出運用新媒體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策略:強化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提高針對性;重視內容和形式的融合與創新,增強吸引力;建立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推動長效化。
【關鍵詞】高校 新媒體 黨史學習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006-03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各類新媒體強勢崛起,其因受眾范圍廣、內容感染力強、呈現形式多樣、傳播速度快等特性,迅猛發展成為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例如,以“兩微一端”、抖音等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當代大學生交流的重要聚集地。同時,便捷、開放的互聯網使其社會輿論生態成為文化沖突、價值碰撞的虛擬公共空間。網絡文化、外來文化和以此形成的“速食文化”“泛娛樂化”等接踵而來,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各類不良思潮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進行傳播,顛倒黑白,擾亂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他們思想困惑。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廣西高校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如何,又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本文結合現狀進行分析,探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策略,以期為有關工作提供借鑒。
一、廣西高校運用新媒體的現狀分析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全區21所高校1093名師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涵蓋“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省屬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以及民辦高校,同時對每一類型的高校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開展深度訪談。根據調查統計分析發現,所有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傳播渠道,且師生普遍密切關注校內新媒體平臺。在校師生關注學校或社團媒體平臺2個以上的占比達76.3%,其中關注4個平臺以上的師生占比為35.59%,從不關注的為7.59%。在所關注的新媒體排行中,微信公眾號成為主要平臺,占比94.46%。平均每天用在瀏覽各類校園新媒體平臺的時長在30分鐘到1小時左右的師生約為97.44%。
在利用新媒體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致使師生淡漠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發布的內容吸引力不夠,缺乏師生群體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表現為信息發布表達形式嚴肅,缺乏共鳴;二是傳播與互動各自受限,表現為訴求反映不及時、互動信息人為(行政)操縱明顯;三是設立的新媒體渠道和平臺主體太多,表現為同質化、無用化嚴重。
基于廣西高校運用新媒體的基本現狀,將新媒體平臺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戰略高地,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高校迅速搶占新媒體主陣地化被動為主動,掌握主流話語權,凈化輿論環境,教育引導高校師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促進師生樹立正確黨史觀、提高政治定力、維護黨的偉大光輝形象、抵制劣質思潮的不可或缺手段。
二、廣西高校運用新媒體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
新媒體背景下,做好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明確主要任務及目的,全面把握新媒體的特點,調整宣傳思路,創新宣傳方式。
(一)深化和細化讓黨史學習教育“熱起來”
黨史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必須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廣西高校以學習紅色歷史為主線,以紅色教育基地的實物、實例為載體,通過拍攝黨史故事、紅色歌曲快閃視頻、政校企共建等方式,對師生開展系列黨性教育,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打鐵必須自身硬。在內容上,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中心主題,把握住當前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和趨勢,運用大學生偏好的交流方式和網絡語言,豐富和細化重大歷史題材、耳熟能詳的地方黨史故事、英雄人物等黨史資料,使其貼近大學生生活,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拍攝短視頻和微電影、編寫小百科等,更可嘗試性地創作有聲故事書、漫畫、動畫等黨史宣傳教育作品,并與報紙、期刊、電視、廣播等結合,構建黨史宣傳教育內容體系,使黨史文化入腦入心。
比如,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黨院辦黨支部與該院電力工程學院黨總支、南寧市人民檢察院第三黨支部、南寧移動政企客戶部黨支部聯合開展黨組織共建活動,將VR黨建工作站搬進大學校園,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系列活動,讓師生接受沉浸式洗禮;百色學院2021年開設“學習中共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學四史,做有為青年”等19門“紅色微型選修課”,選修學生4315人次,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內容,有效地將“四史”教育與各類課程有機融合,推進黨史學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廣西大學開設黨史學習專題網站,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開展校內外“送學上門”活動,深入黨政機關、學校、企業、農村講好黨的故事、英雄故事。
不斷深化和細化運用紅色資源的渠道和形式,從而推動紅色資源成為黨史學習教育活的“教科書”,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校園“熱起來”,讓紅色學習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形成踐行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良好學習氛圍。
(二)線上和線下讓黨史學習教育“實起來”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寬廣,學習方式更多樣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創新形式、豐富載體、精心組織,形成線上線下協同有效融合,匯聚教育宣傳最強合力。
為了確保學習教育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廣西對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進行細化,下發指導性文件和通知14個,對全區黨史學習教育進行指導。同時及時匯總全區黨史學習教育重要信息,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形成“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4月2日以來,廣西組織黨史學習教育自治區宣講團赴各設區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高校、中學等開展集中宣講;組織自治區黨委講師團特聘教授(專家)宣講團、區直有關單位宣講團、各市宣講團等赴基層一線開展互動宣講,推動形成上下結合、分層次、全覆蓋的宣講格局。廣西還專門成立15個巡回指導組,負責聯系指導各地各部門各單位學習教育,及時研究推進工作,協調解決問題。
線上,用好校內外新媒體平臺資源,如“學習強國”“智慧黨建”等學習App,學校官微、易班、微黨課、黨史學習教育系列vlog(視頻博客)等平臺,建設一批師生易于接受、喜聞樂道的專欄專窗,搭建在線“云展館”、競賽和測評通道、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黨史教育內容與學生學習進度“云”存儲,跟蹤了解學生學習偏好和深度;通過與多個不同的網站平臺合作的方式,開通黨史宣傳教育賬號,提高互動與交流的機會與占比,設計討論話題、案例解析的方式與黨史教育結合、推送紅色故事。線下,校內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改革創新和黨校課程學習,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組織開展接地氣入人心的趣味性活動,鼓勵師生共同參與,面對面學習交流,及時上傳更新學習心得體會,線上線下同步學習;校外與紅色基地等開展聯合活動,線上“云參觀,云學習”,線下實地參觀,從多方面打造活躍的學習環境。
比如,以“學習‘四史踐使命、傳播青春正能量、爭做校園好網民”為主題,舉辦廣西高校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全區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引導師生創作體現本地革命文化特色的網絡文化優秀作品205件。舉辦廣西高校師生“網上重走長征路”暨“四史”學習教育活動,其中,參加對壘賽、打擂賽等“四史”知識競答活動13.6萬人次;依托易班網和新媒體矩陣開展黨史學習類線上活動1162次,覆蓋約92萬名大學生。舉辦“感黨恩跟黨走”廣西高校紅色故事大賽,參與師生超過20萬人次,以賽促學。高校采取動漫、說唱、微課、講解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黨史故事講述相關活動2707場次,參與學生56.9萬人次,加深師生對中國共產黨歷史和革命歷程的了解,增進情感認同,強化對黨忠誠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廣西61所高校開展線上情境體驗活動,組織33.7萬人次學生模擬體驗湘江戰役、爬雪山過草地等VR虛擬場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悟黨史的要義,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獲得感。廣西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專家錄制黨史學習教育優秀微課200余堂,面向基層開展黨史宣講820余次。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充分利用廣西紅色教育資源,線上線下結合,從而高效教育引導師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斷增強斗爭精神。
(三)特色和亮點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廣西各高校迅速行動,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挖掘內涵,開展多形式的黨史學習教育。集中分類放置黨史相關書籍,以“四史”等必讀書目為中心,結合廣西豐富的紅色資源與黨史資源,舉辦黨史專家專題講座,組建黨史學習指導宣講團,組織開展學習心得分享會,通過系統學習,從黨的百年艱辛歷程、豐功偉績、歷史經驗中悟思想、明方向、汲力量。抓牢抓實思政課主陣地,辦好社會“大思政”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活用新技術新手段,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協同,走“新”又走“心”,將黨史講活講透,引導青年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把握青年學生的特點,運用新媒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出黨史學習答題,開設“誦讀紅色家書”音頻展播,開展“紅色經典”文藝匯演、“紅歌獻給黨”等主題活動,開設“云打卡紅色基地”沉浸式實境黨課、“紅色基因代代傳”情景公開課等,讓黨史學習教育扎根在大學生學生的心中、腦中。6月1日,廣西師范大學黨史學習教育情景課—“形勢與政策”舞臺情景劇《青春·信仰》公演,創新了黨史學習教育形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光……” 6月28日至7月10日,廣西醫科大學學校食堂特別供應“舌尖上的紅色味道”,讓師生體驗一頓特殊的紅軍餐,以一份菜品紀念一段歷史。食堂門口還樹了一塊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食粗茶淡飯,銘百年歷史”的展板,紅軍餐有紅米飯、南瓜湯、醬蘿卜干、素炒青菜、清蒸紅薯、清蒸玉米、綠野紅軍菜、老面饅頭等,3元任選3個菜。讓學校師生員工通過吃紅軍餐尋找記憶中的紅色味道,賡續紅軍長征中艱苦奮斗、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汲取更堅定的革命奮進力量。
通過這些豐富的紅色載體,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從而引導師生深入了解黨的優良傳統,深刻領悟黨的初心使命,推動黨史學習入心入腦。
三、運用新媒體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提高針對性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我們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拓展和延伸了高校黨史學習教育。通過新媒體平臺,個人可在黨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下進行留言、評論、點贊、轉發等操作,組織者可運用大數據技術強大的搜集檢索功能,在管理后臺查看、統計、整合數據,并通過大數據分析,科學研究制定教育內容,實現個性化推薦,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改變個人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與習慣,打破傳統單向的黨史學習教育宣傳模式,增加互動與交流的機會與占比,提高師生參與度和積極性。如通過研究分析師生日常瀏覽習慣、使用頻率、使用時長等數據,實現黨史學習教育對象、內容、方式的精準推送,切實提高可行性和有效性,從而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此,高校需要進一步樹立大數據思維,重視大數據分析,加快觀念轉變,打造符合本校校情、能發揮本校特色優勢的新媒體平臺。
(二)重視內容和形式的融合與創新,增強吸引力
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需要組織領導與個人自主學習相配合。就高校而言,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其中的教育與引導作用,并精心筑造新媒體平臺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戰略新高地,引領方向。現階段在校大學生主要為“90后”“00后”,他們是網絡原住民,新媒體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也更愿意接受平等個性化的教育方式。這也促使高校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內容制作還是方式選擇,要做到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洞察他們的學習體會和人生感悟,要學會轉換身份,做到有的放矢,要揮發好新媒體平臺的作用,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道的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在學生間傳播開來,讓他們產生共鳴共情,促進他們自主吸收和理解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從而學會用辯證思維和科學態度來分析了解黨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接受精神洗禮,不斷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三)建立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推動長效化
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需加強監督與管理。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真假難辨,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黨史宣傳教育,須謹防心存不良之人利用便利傳播謠言或謀取私利。加強監督與管理,可從人才與平臺兩方面著手:其一,選拔培養優良的人才隊伍。黨史學習教育離不開道德高尚、品格優秀同時擁有應用多種互聯網技術能力的人才隊伍,通過整合優化校內從事媒體宣傳工作的人員,選拔任用一批運營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視頻的能手,提高黨史學習教育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創意度和新穎度,使黨史學習教育充滿“正能量”和生命力。其二,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官方平臺,打造強大的新媒體融合傳播矩陣。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有效推動媒介資源的整合,選取最強傳播陣容,既突出政治站位,又能發揮出最佳的黨史學習教育作用。
總之,互聯網條件下利用新媒體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堅持一條生命線、守好一個陣地、鑄造好一支隊伍。堅持一條生命線,就是要堅持“黨史姓黨”這一黨史工作的“生命線”。守好一個陣地,就是要守好網上黨史學習教育主陣地,就是要守好“三網一端”等網絡宣傳平臺。鑄造好一支隊伍,就是要配置好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隊伍,牢牢把握宣傳教育的領導權、話語權。
【參考文獻】
[1]何鵬舉.新媒體環境下黨史學習研究[J].才智,2021(9).
[2]張巨成.運用唯物史觀學習黨史[N].人民日報,2021-04-22(9).
[3]段冠強.新媒體時代在大學生中開展中共黨史教育路徑探究[J].山西青年,2020(4).
[4]李宗海.依托新媒體推進黨史宣傳教育創新[J].新聞戰線,2018(2).
[5]王美瑩.新媒體背景下強化中共黨史宣傳教育工作的舉措研究[J].智庫時代,2017(8).
【作者簡介】周仕敏(1987— ),女,現就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技術和信息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