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摘 要】本文闡述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針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提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關注學生身心特點和接受方式,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針對性;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強化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合力;打造紅色新媒體平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
【關鍵詞】紅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新媒體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076-03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時代和建設時代所形成的先進文化,具有歷史印證、理想信念導向、道德教化的塑造等功能,是引領人不斷前進,鼓勵人積極進取、激發人奮勇向上的內在精神動力。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學生優良的道德素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一)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相互匯集、交織、碰撞、沖突,世界上各種思潮、理論、觀點也風起云涌,為各民族文化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視野。但西方的各種反動政治觀點、價值觀也紛紛地浸入中國意識形態領域,使部分大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進行育人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紅色文化資源,由于其內涵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既可以營造大學生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的氛圍,也可以充分發揮其引導和塑造功能,積極有效地應對多元文化下育人的挑戰。
(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紅色文化蘊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革命精神,折射出革命先輩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學生參觀、體驗革命戰爭的生活,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自覺樹立國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紅色文化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更好地指引青年學生增強愛國意識,提升文化自信。
(三)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紅色文化為思政課提供了鮮活教材,思政課為紅色文化提供了傳承路徑,二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應以紅色文化為抓手,結合青年學生成長規律,創新教育手段,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當代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引導青年學生自覺踐行紅色文化核心內涵。當紅色基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每一名青年學生的靈魂與血脈時,青年學生便悄然成長為扎根于人民、服務于社會的棟梁之材。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紅色文化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優質資源。由于學校、社會、家庭、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高校運用紅色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紅色文化教育針對性不強,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較弱;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紅色文化的滲透,校園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紅色文化傳播缺乏新意。
(一)教學中紅色文化教育針對性不強,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較弱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教師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了紅色文化的教育,但是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講解的時候仍然采用單向式的灌輸方式,不能把紅色文化資源生動、形象、真實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導致紅色文化教育針對性不強,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較弱。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導致紅色教育目標難以實現。新時代高校在探索運用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思政教學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不同程度存在覆蓋面窄、影響力小、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等問題。
(二)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紅色文化的滲透,紅色文化的氛圍相對淡薄
把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民族氣節、優秀的道德品質運用到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可以引領校園風尚,豐富校園文化,還可以使大學生在不自覺地接觸過程中受到感染、熏陶,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培育愛國主義情感。但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紅色文化的滲透。眾所周知,校訓、雕塑、路燈、宣傳欄等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對其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很多高校傾向于時代性和現實性,缺乏對紅色經典人物、經典事例的選取,校園紅色文化的氛圍相對淡薄。高校較少請專家到校開設有關地方紅色文化的講座,導致紅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感染力和滲透性嚴重不足,使紅色文化淡出學生的視野,難以發揮紅色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高校對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力度不足,紅色文化傳播缺乏新意
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平臺是傳播紅色文化主渠道之一,新媒體平臺對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增強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播力度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不少高校的新媒體平臺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客觀存在紅色文化內涵不豐富且更新慢、內容比較單一、沒有很好地把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地結合等問題。紅色文化內容沒有新意,沒有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難以吸引學生,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的功能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關注學生身心特點和接受方式,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針對性
要讓青年學生理解進而認同紅色文化,就必須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和接受方式不斷注入新的時代特色,使紅色文化資源“可敬、可親、可學、可用”。對當代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進行深入挖掘,當代解放軍戰士的保家衛國、消防救援人員的無畏逆行、科研人員的勇攀高峰、抗疫一線的眾志成城等都是新時代的紅色文化,這些精神離學生更近,更能觸動當代大學生的內心。
新時代青年更需要以當代紅色文化為指引,磨煉意志、堅定信念、高舉理想旗幟,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支撐,不懼風雨,勇挑重擔,努力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可以組織青年大學生回鄉深入調研,探尋家鄉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分散于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調研報告。大學生通過這一社會調研實踐,充分認識當地紅色文化、紅色故事,家鄉自豪感油然而生。從而提升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增強他們的政治素養、道德素質。
(二)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充分利用地域內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教材內容與紅色內容巧妙銜接、科學融合、適度滲透,能夠有效化解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素材匱乏的困境,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涵,增強思政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實效性和針對性。
挖掘、整合、開發地方紅色資源,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本土紅色文化有機融合,使充滿時代風格和時代價值的紅色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本、走進課堂教學之中。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探尋本地紅色文化傳播與政治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把高品質的紅色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各個環節。運用地方紅色資源拓展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發揮地方紅色文化優勢,結合紅色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擺脫過去單一的參觀模式。如利用翻轉課堂,請學生扮演現場講解員,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從而鼓勵學生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走近紅色文化、認同紅色文化。
(三)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強化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合力
加強校園文化中紅色文化元素的滲透,充分把握住每一個教育契機,打造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堅強陣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學生將知識學習與回饋社會相結合,在為人民服務中探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在紅色文化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地方性紅色資源為抓手,引導學生深入把握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強化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教育,引導學生深化對生命的思考、對成長的理解、對價值的認知,做胸有大志的新時代青年。
利用主題活動的模式,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如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宣講等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結合有影響力的革命實踐、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等,進行文藝創作。以舞臺劇、話劇表演、舞蹈表演等文藝形式,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搬上舞臺。在形式方面,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確定紅色文化主題,以多種方式開展全校學生“海選”比賽。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注重把本地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以身臨其境之感吸引學生參與體驗。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正確引導和指導,使學生在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中,不僅能夠了解中華民族革命歷史,還可以切實感受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主動傳承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真正把愛國、愛民、愛家的情懷融入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四)打造紅色新媒體平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
建設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新媒體平臺,讓學生重溫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領略紅色文化的魅力。通過互聯網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播,把紅色文化發揚光大,為廣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成長環境。例如大學生通過對紅色文化場館官網信息的學習、圖書館紅色書籍的在線借閱,在查詢、學習紅色文化過程中完成對問題的在線解答。要充分利用網絡全面展示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開設紅色文化論壇、紅色影視欣賞、紅色精品課程等板塊和欄目,使紅色資源及其承載的紅色文化在互聯網絡中廣為傳播,使教育資源打破時空限制。
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工作優勢,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青年不畏艱險,勇挑重擔,迎難而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洪流中建功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譜寫華章,將青春熱血揮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牢牢把握學生網絡思政話語權和主動權,要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勤于發聲,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旋律。引導學生體悟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感受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感知中國智慧、中國精神,把紅色精神植入頭腦,融入血脈,彰于行動。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寶貴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責任擔當”“什么是初心與使命”“什么是信仰和堅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肩負的時代責任,主動承擔自己的社會角色,做一名樂于擔當、勇于擔當、善于擔當的時代新人。
新時代,高校應用紅色文化資源,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結合紅色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和內容,讓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方式與學生的接受方式相融合,真正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周曉晶,王忠春.新時代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探究[J].理論觀察期刊,2019(9).
[2]莊海龍.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3]王洪葉.“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與社會期刊,2015(24).
[4]徐晉.習近平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論述及重大意義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注: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發展向海經濟過程中北海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2021KY1426)
【作者簡介】趙曉蘭(1980— ),女,廣西欽州人,研究生,北海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