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紅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民眾的思想素質水平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從教育事業來看,傳統時期的教育過多關注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得教學與生活產生“割裂感”,這種教育理念已經不再適應現如今國家對教育的新要求了。如何將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成為教育的根本目標。本文主要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探討教學生活化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生活化
小學階段,學生受到經驗和閱歷的局限性,在這一時期綜合能力和主觀意識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會將更多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投入到與自身生活環境相關的事物上。這一客觀現實要求小學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讓教學更趨生活化,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數學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進度較為緩慢,這一時期他們更多的受感性思維的影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周邊生活的事物進行觀察。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在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余,還要求學生要掌握基本的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老師通過將日常的數學學習和生活元素相聯系,能夠喚醒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活躍性,讓學生通過分析生活實際中的現象問題,來對抽象枯燥的數學教材進行理解和吸收。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融會貫通,還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實踐能力。
二、小學數學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導入課程內容
環境的氛圍感,會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起到關鍵的影響。因此,老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通過在班級營造出舒適、輕松的生活化場景,來降低學生們對學習的排斥和緊張感,增強學生的熟悉感,讓他們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逐漸放松自己,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根據學習的內容和老師與同學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對話。比如,在學習《方向與位置》時,老師可以在準備課件的階段,將自己的住所和學校之間的位置關系,以圖畫的方式制作到課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直觀的理解位置的基本含義。然后老師可以讓每位學生都參照自己的制作方式,將學生自己的家庭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到一張圖畫紙上。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將圖畫的內容表述出來,對于表述內容完整且精確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獎勵,在學生心中建立起自信。
(二)生活化教學內容,挖掘教材內涵
在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師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已經越來越貼近生活,能夠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找到與之相關聯的源頭。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核心內涵,發現與生活有關的點滴故事,從而拉近教材與生活的關系,讓生活成為學生們真正的教材。比如,在學習《購物》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大家能夠告訴老師,人民幣一共有多少種面值嗎?”在學生回答“五元、十元、一百元”之后,老師可以再次提問:“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平時的生活中,人民幣可以花在哪些地方呢?”在充分調動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花費情況進行回憶之后,老師可以再次對學生提出問題:“現在老師身上只有23元,一本數學書15元,一支筆2元,一塊橡皮擦3元,一本作業本2元,還有一盒粉筆7元,老師可以分別買幾種組合的東西呢?”通過生活化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們的談論,學生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逐漸深入的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挖掘課本教材的知識內涵,以此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三)強化生活化訓練,優化認知能力
課堂訓練的環節,是學生數學學習整個流程中關鍵的一環。老師通過將課堂知識的講解和即時的練習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的強化和運用能力。因此,老師應當竭力發掘生活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在練習的時候通過尋找相匹配的生活資源,來對學生當堂學習內容進行有效訓練,為數學課堂的教學成果提供保證。比如,在學完《可能性》之后,老師可以將前后同桌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讓他們自行拿一張草稿紙,分別劃分成9份,包含三個“一”,三個“二”,三個“三”,然后揉成一團隨機打亂,讓學生們以組為單位記錄好摸取不同數字紙張的信息,讓學生對可能性的知識概念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實踐和鞏固。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三、結語
小學數學老師通過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將生活化的場景和問題作為教材知識的輔助性內容,能夠讓課程的開展更加自然,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思維和能力的雙重提升。因此,小學數學老師要重視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重要性,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場景和內容、增加生活化的作業和實踐,并采取現代技術來作為數學教學開展的支撐,讓學生學于生活,用于生活,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周瑩瑩.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以生活化教學策略為例[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