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永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展開以及普遍國民素質的提高,大人和小孩都開始了閱讀,“親子閱讀”一詞就這樣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并引起了眾多家庭的廣泛響應。然而,大多數家長由于缺乏閱讀的專業知識,所以無法在親子閱讀中很好地指導和陪伴孩子閱讀,家長的體驗不佳,學生的閱讀效果不佳。而我們語文教師作為專業人士,應當在閱讀方面給予各家庭指導,促進家校合力,以促進學生更好發展。因此本文以小學五年級為例,圍繞親子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和指導策略展開論證。
關鍵詞:親子閱讀;小學語文學習;重要性;指導策略
親子閱讀除了促進父母等長輩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增長父母的學識,促進“終生學習”學習理念的發展以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親子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首先,親子閱讀作為一種閱讀方式,孩子在家閱讀,更有利于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觸也最常接觸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孩子。據調查,經常在家里看書閱讀的父母,其孩子也比較喜歡閱讀,可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力。
其次,這也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與學習興趣。懂得調動孩子興趣的家長自然無須多言,哪怕是不懂得,僅僅和孩子一起陪伴閱讀,孩子也會感到很愉快,并且產生興趣,因為其實每個孩子內心都是渴望與家里人親近,渴望家里人了解自己的,因此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孩子需要閱讀的書籍,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同時部分家長在對孩子學習的嚴苛性上也會變得更加寬容,這些都有助于激發孩子對閱讀與學習的興趣。
最后,在長期的親子閱讀堅持之下,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是會有一定提升的。畢竟,父母作為監護人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閱讀與學習情況。
二、親子閱讀在小學語文中的指導策略
(一)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和學習語文教材
此點似乎看似荒謬,卻是非常重要又節省家庭開支、最有利于孩子語文閱讀能力快速提高的情況。因為我們的部編版語文教材都是在結合學生的心理學習規律,在各類素材中選取最為經典的文章內容來作為課文教學。先別提廣泛開展課外閱讀,光是能把我們教材上的每個角落的內容都讀透,閱讀理解都掌握,那這個孩子已經算是閱讀能手一枚了。因為我們的教材也會拓展很多內容,卻是很多學生和家長沒有重視到的。
如我們的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選取的三篇課文都是關于“讀書”的課文,既有古人告訴我們的閱讀方法與名言真理,也有作者所寫的閱讀感想等等。這些既是孩子需要學習的課文,對于家長來說,也是很好的閱讀材料,也能從中明白到閱讀方法。另外,筆者特別強調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語文教材,可讓孩子在家長面前當那“肖老師”,對增強孩子的語文學習興趣與自信都很有幫助。家長懂得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也可以傳授給孩子,孩子對課文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層,彼此共同學習,一起進步,家長也更了解我們的語文到底學的什么,孩子的擅長與薄弱項在哪里,因此對癥下藥,更好地促進孩子語文學習。
(二)教師推薦相關親子共讀書目給每個家庭并指導閱讀
孩子的閱讀能力提升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家長的閱讀能力同樣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我們不妨用召開“家長閱讀會”的形式專門花上一點時間為家長們指導親子閱讀,培訓與傳授閱讀方法。培訓內容包括:怎樣在閱讀中適時地向孩子提問?又該提怎樣的問題比較恰當等等。讓家長有一個基本的閱讀方法與邏輯,再去陪伴孩子親子閱讀,比讓他們自己胡亂摸索好得多。
另外,在給予家長指導或者建議之后,還應不時向家長和孩子推薦經典的可供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閱讀書目,不管是與我們的語文考試內容有關還是無關,可以讓家長與孩子從中獲利皆可,因為其實這也是對閱讀能力與興趣的提升。
比如五年級下冊孩子們將會學習到我國的四大名著,筆者相信很多家長都沒有完整地看完過四大名著的內容,卻總是要求孩子去看,因此這四本書推薦親子閱讀非常好,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合作,攻克難關,或者比賽閱讀,共同完成四大名著的閱讀。而且,這四大名著大人小孩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與收獲。
另外,包括一些閱讀指導的書,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或者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包括《傅雷家書》《父母課堂》等等,都是值得參考的書目推薦。
(三)保持家校溝通,共同關注孩子的閱讀反饋
我們強調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校一定要注重多溝通與交流。教師可以采取建立微信閱讀群的形式,每周定時在群里要求孩子與家長共同互動打卡交流閱讀情況,當然,不管是孩子們還是家長,在閱讀方面有什么疑問,群里也可以隨時提出,也方便教師隨時了解與反饋孩子們的閱讀情況,以及親子閱讀的效果。在群體效應的影響下,親子閱讀的氛圍有了,各家長與孩子也會更加努力,在這條親子閱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的親子閱讀要火熱,也要有方法,要有效果,也要有堅持,更要有學校的配合與教師的指導。這樣,不管是在語文教學中還是其他學科教學里,它都能成為家校共同促進孩子學習的典范。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曹艷麗.淺析親子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及指導策略[J].教師,2016(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