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國鳳 馬新鳳
摘要: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耦合,對于進一步增進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創新紅色文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促進以文育人起著巨大價值作用。本文從廣西現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入手,提出有效發揮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主渠道、開展“紅色鑄魂”教育實踐活動、打造傳承紅色文化第二課堂和完善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等措施,進一步為實現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文化自信;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既是推進建設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有效資源,又是一種通過內化能成為激勵當代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不斷努力的強大精神動力。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繁多,充分挖掘其所蘊涵的教育價值,構建高校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機制,進一步增進廣西各地方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壯鄉廣西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廣西位于祖國南疆邊陲,地理位置特殊,是較早組建地方組織、進行革命運動的地區之一,因此其富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其現有資源按形態進行分類,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資源兩種。前者主要泛指那些承載著歷史典故、革命精神的實物形態。例如紅色舊居舊址、文物、書籍。據統計,當前廣西全區現有可移動革命文物10649件(套)、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約2000處、博物館紀念館251家、各類紅色旅游資源單體370處。在這眾多的資源中,較有代表性的有百色起義紀念園、湘江戰役舊址、胡志明舊居、紅軍標語樓、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昆侖關戰役舊址、越南共產黨駐龍州秘密機關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等。后者則主要是指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偉大的革命精神。革命戰爭時期,廣西各族兒女們舍生忘死,一往無前地抗爭在革命的前線,涌現出韋拔群、黃大權、麥錦漢、黃舉平、徐漢林等一大批名人,形成了反映革命先輩們不畏艱險、舍身往死、頑強不息的百色起義精神、龍州起義精神等革命斗爭精神。每一處舊址、每一篇動人的事跡都是革命戰爭時期英勇的先烈們為拯救水深火熱的中國的見證,是留給今天的我們的寶貴物質、精神財富。
二、廣西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紅色文化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廣西現擁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生動形象的教材。由此可見,紅色文化不僅是精神財富,同時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價值,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學習紅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傳播中國特色紅色文化重要陣營的高校,里面教育著無數積極向上的當代大學生。與飽受戰爭的革命先輩們不同,當代的高校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沒有經歷過充滿硝煙的戰爭,他們對于革命年代的紅色文化感情較淺、認識度不高,從而導致對本土紅色文化自信心不足。學習紅色文化,牢記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偉大精神,不僅讓大學生文化自信進一步增進,還能鼓舞他們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以湘江戰役為例,廣西地方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有關黨史、參觀湘江紀念館時能夠充分領悟其中蘊含的寶貴偉大精神,并在各種社會思潮和觀念的沖擊下,提高辨別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對民族紅色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對本民族地區的文化自信。
(二)傳承和創新紅色文化,煥發生機活力
伴隨著時代不斷更新變化發展,廣西紅色文化只有緊跟時代腳步,汲取不同時代優秀文化產物的精華,不斷去發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更好地滿足紅色文化傳承的需要、更好地煥發紅色文化的生機活力。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紅色文化,并通過不斷地發展和積累,使我們現在擁有了更為豐富且寶貴的資源。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廣西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以大學生喜歡和可接受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還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內容的創新性發展,滿足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大學生自覺把紅色文化發揚和傳承下去,還能進一步煥發文化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三)完善好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恰當、合理的融合紅色文化進去,不僅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大學生學史增信;同時也滿足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需要,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此外,可以充分發揮其載體的作用,通過到湘江戰役紀念館、百色起義紀念館、革命遺址等地實地參觀,或者利用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文學和藝術作品等方式開展教育,能夠在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現教學內容多元化,從而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性。
(四)用好紅色文化,促進以文育人
廣西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孕育了富含自身特色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的價值構成和思想元素,賦予其在思政教學中獨特的育人功能。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好廣西紅色文化,可以增強教學的思想性和說服力。其次,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授大學生紅色文化知識,不僅能讓大學生對相關知識領悟內化、還能讓思政課堂生動有活力。最后,用好紅色文化資源,還能讓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標,認同本民族傳統文化,并激發大學生愛國之情,從而達到以文育人的目的。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多措并舉實現廣西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融合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和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應積極主動傳承紅色文化,利用好紅色資源,讓學生受到熏陶。因此,探析兩者有效融合的途徑,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十分必要。
(一)用好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主渠道,厚植文化自信的源泉
思想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高校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好高校教師在大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作為引路人的作用。一方面,廣西各地方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加深其對廣西的紅色文化的認知和了解,使其能在相關理論知識傳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利用紅色文化知識加以理解、拓展。當前關于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紅色文化資源里找到真實的、有說服力的素材,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視域下,教師亦可通過播放相關紅色題材微視頻、經典影視作品,巧妙設置相關教學問題,將廣西的紅色文化引入到課程中,使得學生進一步提升對課堂的注意力,同時激發學生研究廣西紅色文化的興趣,在學習探究活動中培養對廣西文化的認同感。
(二)把握“四史”教育契機,利用各類學生組織充分開展“紅色鑄魂”教育實踐活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漫長的革命歲月里,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兒女進行斗爭,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偉大勝利。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等各類學生組織是高校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前沿陣地,是學生接受黨的教育洗禮的重要平臺。因此,在全國廣泛開展“四史”教育之際,廣西各地方高校可通過舉辦“紅色鑄魂”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深化以文育人。號召各類學生組織定期開展專題講座、讀書交流、實地參觀等主題鮮明、內容多樣、形式新穎的活動,在過程中充分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其中的名人事跡。從歷史的必然中,廣西各地高校的大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本地區、民族文化認知。
(三)打造傳承紅色文化第二課堂,實現更廣泛的自信
大學生作為一個富有朝氣、活力的集體,與枯燥的純理論講授課相比,他們更樂于通過參加實踐性活動去了解文化。廣西各地方高校可通過打造第二課堂,以課外實踐分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紅歌歌唱比賽、紅色經典詩詞朗誦、紅色故事寫作大賽、紅色詩詞鑒賞大賽以及“講好廣西名人故事”等文體活動中,用學生喜歡和感興趣的方式將紅色文化引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大學生在充分參與活動的同時,邁出探尋廣西紅色文化足跡的步伐,了解文化背后相關的故事,深刻感知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做到將紅色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厚植文化自信的源泉,實現更廣泛的自信。
(四)進一步完善網絡教育平臺建設,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時代大背景下,網絡已融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時,各地方高校亟須探尋出一種更加適應時代特征和當代大學生這一受眾群體的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因此,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工委牽頭,聯合各地方高校共同傾力打造一個極具廣西特色的網絡教育平臺。平臺建設應結合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特點,通過設置交流討論區、紅色經典影視作品鑒賞區、有獎問答區等功能板塊,讓大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增進對廣西紅色文化的主動認知。此外,還可在平臺首頁定期推送廣西有關紅色文化的推文,或者面向廣西各地方高校大學生招聘優秀紅色文化宣傳員,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將各地方紅色文化基地的展廳相關內容全面地進行網絡宣傳,通過平臺的建設多渠道推廣廣西的紅色文化,同時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語
廣西各地區的革命前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獨具廣西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因而,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豐富紅色文化的教育載體、優化教育環境來實現廣西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情,繼承和弘揚光榮革命傳統,進一步增強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
參考文獻
[1]吳鳴,李曉蕾.以文化人 啟智潤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08):30-32.
[2]王延光.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1):31-33.
[3]王玲,陳昱霖.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和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