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 高晨晨
摘要:現如今,人們能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對于生活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美好生活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概念,它既指人類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又是一種理想性價值和規范性要求。國際政治視野下的美好生活,至少要在安全與和平、發展與繁榮、開放與聯通、清潔與美麗、公平與正義、自由與和諧等多個維度上符合一定標準并不斷取得新進展。上述各維度既有物質層面和自然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的,體現的是物質與精神、自然和社會的有機統一。國際政治視野下的美好生活應當具備人民性、普惠性、超越性、包容性、動態性和整體性等特征。塑造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和永遠的進行時,需要國際行為體共同努力、攜手并進,在建立廣泛共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深入、持續的國際合作,并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
關鍵詞:美好生活;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合作
引言
新時代人民生活不斷富裕,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在需要的不斷滿足過程中生發出了許多美好生活新需要。對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進行調查分析和整體把握,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基本遵循,有助于推進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決勝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方位地對新時代的美好生活給予了解讀,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并向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的目標邁進。由此可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物質文化生活層面,人們在政治、文化、生態、環境、自我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為人們期待更好的外部環境和自我全面自由的發展,如良好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人際環境等以及期待更好的自己,概括為三方面的需求即物質性需要、社會性需要以及心理性需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在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一定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美好生活的首要內涵是物質性需要,這也是美好生活得以實現的基礎性因素。衣食住行,是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只有物質生活得以保障,人們才可能擁有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上一窮二白,生活必需品極度匱乏,能夠吃飽穿暖就是百姓最大的夢想。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解決了短缺、溫飽的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可以說,這是新時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基礎。在此基礎上,人們在物質性需要方面不再只限于數量上的滿足,而是更加注重質量,追求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充沛的物質條件外,旅游休閑等成為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人們更在乎工作之余的閑暇時光。近些年,中國在世界奢侈品市場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突出,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了5000億元人民幣,相當占到了全球市場的1/3。
2國際政治視野下的美好生活:內涵與特征
2.1開放與聯通
美好生活的這一維度主要指向國際行為體跨國互動的良好狀況。開放的基本含義是解除封鎖與限制,允許他人進入自己所處的空間或領域。從一般意義上講,人類美好生活不可能在封閉、狹隘的狀態下實現,“小國寡民”其實是一種粗陋的“烏托邦”。人類美好生活在空間上應當具有無遠弗屆的廣闊性和延展性,并因此呈現出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國際政治視野下的美好生活,意味著人類可以打破或消除國家間、地區間既有的各種物質壁壘和精神隔閡,在日益廣泛、更加頻繁、愈益深入的跨境、跨地區互動中友好相處、共生共榮。在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曾經不自覺地充當了打破國家間、地區間的物質壁壘乃至精神隔閡的進步力量。深諳歷史辯證法的馬克思、恩格斯曾寫道:“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是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當然,晚近的資產階級已經走向了歷史的反面,一種新的替代性社會力量正在崛起。
2.2更加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需要
社會生活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產生和發展的“容器”,不論是物質生活的硬性裝置的框架生成和發展,還是精神生活的軟件配置的協調與中和,都離不開社會生活整體的大環境的支持與支撐。反之,社會生活的發展和完善也與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度發展密切相關。新時代以來,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繁榮發展,既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活的發展,也使人民對更加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充滿了更多期待。
2.3提高民主法治水平
新時代,人民對政治環境和政治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希望有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執法公正的政治環境,希望提升自身政治的參與度,因此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是實現涪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徑之一。
結語
美好生活與美好世界息息相通并相得益彰。美好生活只有在美好世界中才能夠實現;置身美好世界的人們所享受的也一定是美好生活。因此,追求美好生活與建設美好世界具有高度同一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基于這一判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在國際政治實踐中,應當把追求美好生活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機統一起來,鍥而不舍、馳而不息,“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也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大連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