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民
摘要:隨著現代高職的發展,校園建設在不斷趨向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大量電器設備、電氣器械等融入校園、各類建筑、實驗室等之中,為學生帶來廣泛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消防風險,因此校園消防安全越來越重要,高職必須全面推動消防安全教育的改革與升級。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開研究,通過分析VR技術在校園消防安全教育中的應用優勢進而提出利用VR技術構建學校公共安全演練系統的方式推動校園消防安全教育的改革的策略與措施。
關鍵詞:校園消防安全;VR技術;安全教育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升級,校園消防安全教育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實際演習活動逐步發展為學校公共安全演練系統的形態,該系統可以有效落實公共安全事故、預案管理、應急救援模擬演練等消防安全教育活動,以此幫助高職進一步提升校園安全級別,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能夠具備突出的應急與搶險技能。
一、VR技術在校園消防安全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在傳統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學校一般通過兩方面落實,其一通過每學期的消防安全知識大講堂等課程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消防知識,并沒有真正讓學生形成行動力,而且還容易存在難以理解、容易忘記等問題。其二則通過消防演習的方式進行訓練,但主要訓練內容為快速逃生等內容,學生對于消防栓、滅火器的使用仍然處于空白狀態。而在VR技術的支持下,消防安全教育的內容得到了豐富化與趣味化,一方面能夠涉及學校消防安全的各個方面,比如學生自身在學習、娛樂或者生活中可能引發火災的各類情形,或者在教室、圖書館、食堂、宿舍、電梯等不同空間場景中的火災處置方式,以及各類消防設備的使用方法等,都能通過以VR技術為基礎的公共安全演練系統進行呈現和教學。另一方面則強化了教育形式與內容上的趣味化,比如在3D建模演示火災現場時,可以通過動畫處理提高學生的觀看興趣;又比如在消防設備使用教學中,可以設計虛擬角色進行指導,以增添學生的體驗感;比如在消防安全演習時,可以利用VR設備模擬開展,通過虛擬的火災增加學生的沉浸式體驗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效果。
二、VR技術在校園消防安全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運用3D建模技術演示災難現場
在高職公共安全演練系統中,運用3D建模技術可以為學生演示災難發生的現場,學生通過佩戴VR設備進行觀看,可以更近距離、清晰地觀察各類災難發生的起因、過程以及注意事項,進而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與生存能力。比如對于電梯事故來說,一般無法進行真實演習,即使利用電梯實物進行模擬,由于空間狹窄,大多數學生也無法具體觀察到其中的情況,又很難通過講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借助3D建模技術重建電梯虛擬空間,學生可以通過VR設備觀測電梯事故發生時的情況,并通過設置“假人”的不同狀態進行演示,探索當發現電梯出現事故時的應急處理方案與流程。而教師可以在學生嘗試后,提供正確的防護策略,比如在電梯突然停電時可以完成的行為、在發現電梯墜落時可以求救的方式、在被困電梯中時獲取外界信息的方法等,并通過動畫與空間建模結合展示,幫助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運用VR交互技術演示個體行為
在傳統的消防安全教育中,教師很難將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個體展開,往往強調集體應當如何避免災難或進行科學救援。但每一個學生都作為個體存在,因此在消防安全教育中,還必須強調個體在災難發生時的行為措施。由此可以利用VR交互技術進行演示。比如在宿舍火災發生時,不同位置與環境下的學生個體必須掌握不同的防護策略與救援措施。因此可以利用VR交互技術讓學生扮演不同空間位置的個體角色,比如在衛生間、水房、火災隔壁宿舍、樓道中等,又或者設置火災發生在低樓層、高樓層、樓道間、樓梯間等位置,通過不同的區域差異讓學生體驗和學習不同的滅火或逃生策略,以此強化學生的消防安全技能,使其具備一定的實踐水平。
(三)運用最新VR硬件支持角色沉浸式體驗
在高職公共安全演練系統中,還可以利用VR硬件支持讓學生體驗沉浸式的模擬消防活動。首先,高職可以聯合專業咨詢企業,為學生建立專業化的沉浸式安全指導體驗,保證學生面臨各種安全風險做出最科學的保護措施。其次,學校可以開展虛實結合的體驗教育活動,通過將消防設備與VR設備相結合,學生可以先借助虛擬技術掌握各類消防設備的應用場景與操作技巧,并在實際應用中進行體驗其具體的操作方式。此外,高職公共安全演練系統還可以提供定制教育服務,學校可以根據校內的建筑情況進行場景重設與流程制定,而學生在學習時也可以選擇不同的受災場景,或者選擇自己常在的空間區域,比如自己的宿舍、常去的圖書館區域、實驗室場所等,讓學生擁有更熟悉的安全教育體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高職建設的過程中,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為進一步落實其有效性,高職應充分發揮VR技術的多元功能與作用,通過構建高職公共安全演練系統,實現消防安全教育的改革與升級。
參考文獻:
[1]曾文輝.基于虛擬現實技術(VR)的校園安全消防實訓系統[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5):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