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淑芬
摘要:傳統文化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也是歷史給予的瑰寶,在中國為了傳承優質的傳統文化,會將文化滲透進語文教材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將文化與內容充分運用起來,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民族文化意識。本文主要圍繞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開發的必要性,展開探討校本課程有效實施策略,推動傳統文化永久的流傳。
關鍵詞:小學;傳統文化;語文;校本課程
中國擁有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小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身上肩負著繼承發揚文化的重任。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中,涉及頗多,但只靠教材上的知識給學生傳播傳統文化,學生很難意識到文化的價值。而隨著新課改深入,校本課程成為小學語文重點工作,現在很多教師抓住校本課程,通過有效地結合傳統文化,來拓展學生語文知識面,幫助學生了解優秀文化[1]。
一、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開發的必要性
在更迭日益頻繁的Z時代下,世界各國的文化流傳到國內,沖擊著我國傳統文化。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重,對于外國的文化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學生甚至崇洋媚外,不去了解中國優質的傳統文化,使其因缺少繼承和發揚,導致一些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沒落,這給我國的文化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身上肩負著傳承重任,必須具備民族文化意識和精神文化素養。加之,新課改提出:“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歷史載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為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入。”雖然小學語文教材包含傳統文化,幫助學生通過文章來了解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但因小學語文教材所涉及到的傳統文化內容有限,教育影響力不夠,這就顯得開發校本十分必要。所以,為保證有效開展教學活動、語文教師要開發教學資源,探索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建設有效路徑,對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種教學,提升傳統文化的活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能養成友愛、互助、謙讓、誠信優秀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2]。
二、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策略
(一)依據教材內容,開發教學資源
教材是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所以教師需要依據教材內容,實事求是,將傳統文化與校本相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對傳統文化進行拓展。教師在深入傳統文化之前,要對內容進行仔細地分析,找準傳統文化的發散點,并運用互聯網技術,搜集相關課時資料,保證自身對傳統文化內容充分了解之后,再給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知識。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一課時,民間故事也是傳統文化之一,民間故事由于無法證實,所以民間流傳的版本頗多,為此教師可以上網搜集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四個版本,以及故事發生背景、故事后續、天文景象等,將這些形成完整的課件,并將這個課件上傳到平臺,分享教學資源。而學校可以組織所有的語文教師對資源進行交流,優化教學資源,提出意見完善不足,最后整理成傳統文化校本課程任務,保證語文教學活動的高效性,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拓寬知識了解范圍
現階段小學生具有引導性強、探索性強特點,但想法單純、文化底蘊淡薄。因此,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建立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時,教師要用朗讀、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中,精心設計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策劃,拓寬學生知識了解范圍。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一課時,教師在上課前留出5-10分鐘的時間,從《唐詩三百首》《花間集》等較為經典的傳統古詩詞書籍中,節選一兩首古進行誦讀,用嘴去發音,用眼去觀看,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之后教師給學生翻譯古詩,要求學生再次朗讀,當明白詩詞的意思,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則會與作者產生共情,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記憶,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學校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經典誦讀”“我與古詩”等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歌唱等方式,感悟經典,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通過這種方式,完善學生文化精神狀態,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三)傳統活動融入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知識掌握
傳統文化精神的養成不僅是靠汲取傳統文化知識,還需要實踐傳統文化活動,從而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族活動、風俗習慣進行有效了解。所以,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引進一些傳統活動,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全面知識掌握。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一課時,課程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之后教師可以在課本中選取一個節日展開傳統活動的融入,如端午節,很多學生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一開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典籍里的中國》屈原篇,讓學生深入了解屈原的一生,之后再帶領學生一起包粽子,舉辦“花樣包粽子”活動,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給粽子的餡料、形狀加點“花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還可以舉辦“陸地賽龍舟”比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賽龍舟比賽,培養學生團結意識,最后讓學生發表一下活動感想,或者是自己家是如何過端午的。通過這次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同時,還進行了文化的拓展,讓學生了解了屈原,了解了我國傳統節日,讓學生養成了愛國精神,繼承并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校本課程建設不僅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精力涉及,還要融入傳統文化,做到新舊合一,讓學生學到“新”知識的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建設任重道遠,需教師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嚴格按照要求將傳統文化加入校本開發中,高效地對傳統文化資源利用,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菁.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探究[J].讀與寫(上,下旬),2020,017(003):116.
[2]胡燕梅,謝二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的探索[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000(010):P.1-1.
[3]王曉莉.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分析[J].新課程(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