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蓮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人們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逐漸涌現出一批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公益道德心的人。因而,要想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就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各門知識和開展各種活動,凈化學生的心靈。本文針對在培養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成因;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028—02
社會責任感是對他人、國家以及社會自覺做好事情的一種要求,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高低影響著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影響著國家人才的質量,可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關乎國家教育工程的大事。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并從小學階段著手抓起。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農村小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成因
1.現狀。(1)家庭責任感弱化。調查發現,很多孩子在家不愿意幫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面對父母的寵愛和關心,很多孩子覺得理所當然,對父母平時的辛苦熟視無睹,漠不關心。甚至有的孩子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創造良好的家庭條件,以至于對父母心存怨恨。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只是一味地享受和索取,卻不知道奉獻[1]。(2)自我責任感弱化。有的孩子沒有較大的志向,平時不把學習放在心上。在社會責任感方面,總是追求權利的享受,而忽視了應該履行的義務。生活中,總是喜歡要求別人,而對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避而不談。(3)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責任感弱化。調查發現,很多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而輕視了集體利益,對社會缺乏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2.成因。從學生自身因素來看:小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還不夠成熟,他們有著強烈的自主要求,對身邊的很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喜歡模仿和冒險。但在平時又不注重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只是單純地追求吃喝玩樂等,以至于缺乏社會責任感。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觀察實際情況發現,很多父母在平時都更多地關注于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狀況,而忽視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很多本應該讓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舍不得批評和教育。尤其是一些農村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而大部分的老人都思想落后,平日里只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夠重視,因此,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很難在家庭教育中形成。從社會因素來看:市場化、網絡化、全球化、信息化影響了小學生的判斷意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有悖于傳統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價值觀不斷暴露并且滋生蔓延。這些都是導致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的根源。從學校因素來看,學校道德教育不斷弱化。學校的責任是教書育人,育人是重中之重。學校的道德教育對小學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很多老師感到無奈。在學校重視學生成績,卻不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2]。
二、培養農村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策略
1.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告訴我們受恩于人切不要忘記感恩,還要懂得知恩、感恩、施恩。因而,教師首先可以搜集一些感恩的典型案例、故事等,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如,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長大,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與呵護,讓學生感悟親人之間的愛;感謝老師,感謝他們教給有用的知識,引導自己學會做人;感謝同伴,是同學的幫助讓自己體驗到了溫暖的友誼等等。其次,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會不同角色的酸甜苦辣,從而更深刻地接受感恩教育[3]。最后,在實踐中不斷強化學生的感恩行為,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小事做起,將個人感悟轉變為實際行動,在生活中學會理解、幫助和關愛他人。
2.利用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做起,并在實踐中不斷讓其得到強化。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每年愛心人士對學校貧困學子慷慨解囊、熱心助學的義舉,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以及這樣做的價值在哪里等等,讓學生感受這一舉動的意義以及社會價值和效應,并樹立長大以后也能像他們一樣幫助困難孩子的遠大志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謝所有關心他們的人。這樣生活中感人的一段段事例遠比生硬的說服教育效果好得多[4]。又如,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曾倡議學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錢來資助班里的貧困學生,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班集體給他們帶來的溫暖。此外,每年夏天南方有很多地方會受水災影響,有些受災嚴重地區的孩子連基本的吃住都難有保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嚴峻的時刻,教師就可以提議學生為災區捐款,讓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心,滋潤災區群眾的心田。
3.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對集體的責任感。對于小學生而言,學校和班級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也像是一個小社會,他們作為生活在其中的一份子,理應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并要為維護集體利益而做出一定的貢獻。因此,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并找到自己在集體生活中的位置。比如,教師可組織團體性的競賽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因為只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才能夠感受到自己與集體的利益息息相關,也才能更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5]。又如,還可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或者“走進養老院”等活動幫助學生感受責任與成長,只有在親身體驗與感受中,學生才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自我、他人以及社會,并學會承擔責任[6]。
4.培養學生不推卸責任的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人犯了錯誤特別容易推給別人,這樣的習慣不是一下子才出現的,而是天長日久形成的習慣,已經被刻進了骨子里[7]。因而,在學生時期就引導其養成能擔責的意識就非常重要。例如,有一天早上,有一個學生上學遲到了,于是,筆者問是什么原因,他回答:“媽媽早上忘了叫我起床了。”我問其他學生:“大家說說上學是誰的事情?”學生管道:“我們自己的事情。”“那小平遲到了,應該是誰的責任?是媽媽的責任?還是他自己的?”學生答:“他自己的。”于是筆者接著說道:“就是,上學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怎么能把遲到原因推給媽媽,是你自己沒有操心,沒有責任感。”小平聽后難為情地低下了頭。經過這次及時教育,學生遲到的現象也少了,也能盡快進入有序、高效的學習生活中。
5.強化學科滲透。學校作為教學的主陣地,應該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具體在課堂中,教師應該肩負起重任,在學科中滲透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8]。如,在語文興趣小組課上,筆者講解課外知識《論語》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仁以為己任”,筆者引導學生探討“仁”字應該怎么體現在生活和學習中,最終學生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責任”這句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和責任感。
總之,學生責任感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不能坐等學生長大以后才去重視這個問題,而是要在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之前就加以培養。
參考文獻
[1]吳停風.關于青少年社會責任感培養問題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6(20):51-53.
[2]陸士楨.給未來一份責任——中小學該如何抓好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J].人民教育,2009(07):02-05.
[3]潘華英.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教育[J].德育,2009(11).
[4]劉芝花.中學生責任感培養及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2(02).
[5]張允照.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途徑和方法[J].新課程,2008(10).
[6]王文翠.農村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旬刊,2017(02).
[7]張繼輝.農村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方法的研究[J].散文百家旬刊,2016(12):12.
[8]秦建斌.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新校園(學習版),2013(04):232.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巧妙滲透創客理念強化農村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549)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