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遲梅 朱麗葉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養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重要。明確新時代加強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時代意義,弄清新時代加強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基本內容,探尋新時代加強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有效路徑,既是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對醫學人才的現實需求,也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精神境界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1)12-0147-04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后疫情時代綜合性大學醫學生學生管理模式探索及實踐研究”(GJB1421186)。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為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要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這對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醫學人文素養由醫學知識、儀表、行為、技能、智慧、品德等素養構成,其中品德素養最為重要,是醫師人文素養的核心[1]。醫學院校大學生是中國未來醫務工作者的“生力軍”。涵育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醫學倫理意識是新時代醫學生爭做時代新人的必要品格。醫學院校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
一、新時代加強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培育醫學生的醫德
每個領域都有對其所屬職業相應的品德要求,醫德也是職業道德的一類,是指從事醫藥、醫學、醫護等醫療相關職業領域的從事者和從業者所必須遵守的品德規范和品格要求。古今中外對于醫生的醫德界定和構成要素各有不同,無論是中國古代醫者所提出的“醫者仁心”、從古至今一直傳承的“醫者父母心”,還是西方醫學界所提的南丁格爾誓言,其本質屬性都是一樣的,即醫者應當具有仁慈博愛之心。人文素養的培育目標是提升“現實的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質,使醫者在古今中外的哲思研討中品悟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在社會學、倫理學、美學、哲學等學科的人文視野下培育對于社會的關切,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2.有利于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源自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在馬克思學說中,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人指的廣義的人,具有類的意義。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族群之中人的全面發展,更需要某一職業領域中個體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顧名思義就是要求人不僅要在學習能力、專業知識、職業能力、技術操作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在思想品德、哲學思維、生命倫理、人文關懷、精神境界等人文素養方面得到充分的提升。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課業負擔相較于其他非醫學專業更重,所學習的課程內容和實操技能都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精細性。在這種高強度的課程學習壓力和技能操作壓力下,醫學生很難抽出更多的課余時間去參加各類實踐活動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在全面發展層面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實,這對于未來醫學生走向醫生的工作崗位后在醫患關系的處理方面可能存在不利影響。因此,要通過對醫學院校的大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人文素養培育,鍛煉醫學生細致的聽取能力、正確的表達能力、科學的溝通能力、強大的接納能力等綜合能力素質,從而使醫學生在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上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3.有利于塑造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人文精神具體表現為兼具醫學知識與高尚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導向[2]。醫學人文精神內涵雖然豐富,但是價值指向性卻很明確,就是以人為本的、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有理想信念的職業精神和職業價值觀念。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培養,需要以人文教育為依托[3],通過有針對性的、有體系性的、有方法性的人文素養的系統性教育來生成與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梳理講解古今中外的醫德觀念及其相關醫者榜樣故事,結合哲學、倫理學、人類學等跨學科知識的分析,有利于促進醫學生樹立“醫者仁心”和“以人為本”的醫德觀念;通過梳理本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艱難發展歷程,結合當代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涌現出的醫護工作者的感人事跡,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認同感和專業學習的獲得感。學校要通過一堂堂具有針對性與體系性的人文素養課程以及一次次人文素養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漸感知和生成醫學人文精神,并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將這種醫學人文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時代加強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基本內容
1.培育醫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
語言是思維活動由抽象到具體的直接載體,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介體。學會運用生動、規范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活動和思考結果是一種重要的個體能力。醫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關系其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實際的醫務工作者后能否有效地處理醫患關系。從現實發生在不同區域的醫務場所的醫患矛盾和醫患事故來看,大多數醫患矛盾以及由醫患矛盾所引發的醫患事故發生的原因,基本都源于醫生和患者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語言溝通,從而導致了信息誤差,也使得患者做出過激的舉動。因此,在醫學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中,加強培育醫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在當今社會的醫務實踐中顯得尤其重要。
2.培育醫學生的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醫務工作者的一種精神品質。通過培育人文素養提高醫學生的奉獻精神,是新時代國家和社會對于醫務工作者的現實要求,也是在校醫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飛速發展,一直與人類的存在相伴而生的各類疾病和各類型病菌也在不斷進化,醫生與疾病是天然的矛盾統一體。當人類社會被一種新型病毒或者疾病所攻擊進而給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時,醫務工作者應該主動站出來,研究治療此類疾病的有效藥物或者醫療方法。奉獻精神在此時就顯得尤其重要,不僅如此,在將來的職業選擇中,奉獻精神也有助于醫學生主動選擇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崗位和地區去工作。
3.培育醫學生的生命倫理意識
生命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培育醫學生以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意識是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現代社會文明已經步入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法治文明社會,但是這是從社會法律機制和政治制度的政治學層面對于“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的制度性保障。對于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而言,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環境-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過程中,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對人文的呼喚和涵育是每位醫學生必須思考和實踐的命題。
三、新時代加強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主要路徑
1.構建完備的醫學院校人文素養培育課程體系
完備的課程體系是培育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前提和重要支撐。人文素養的形成和提升不是醫學生自發形成和推動的,是需要通過系統的人文素養課程的教育以提升的。構建完備的醫學院校人文素養培育課程體系,需要領導層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制定詳細的人文素養培育課程的實施綱領、具體推行計劃以及相關保障機制,抽調專項人文課程開發資金,從校內和校外組織一批人文素養課程的師資力量,在此基礎上根據醫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系統性的、針對性的人文素養課程體系,安排相關部門對人文素養課程的教學進行督導,推動人文素養課程得到真正落實。此外,要推動構建線上與線下的人文素養培育的“雙線”模式。線上課程除了將本校人文素養課程制作成微課、慕課等形式上傳至平臺以外,還可引入其他高校的優質人文素養課程。線上學習應當設置時長的最低限度,并將相關考核結果納入整個學分系統中。
2.營造良好的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環境
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提升醫學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保證。人文素養的培育需要相關課程的體系性支撐,更需要一個有效發揮人文素養課程體系作用的環境。這種環境不是單單指專門開設的人文素養相關課程教學的環境,也包括在醫學專業的理論課和醫學技術的專業實操活動中有意識地融入人文素養相關的課程要素的氛圍。要將人文素養課程與專業性的醫學理論及實操課程結合起來,使得醫學專業課程和針對醫學院校的人文素養培育課程同向同行。一是學校要針對人文素養課程建立督導機制,使醫學生對非專業課程重視起來,樹立醫學生大格局的課程文化觀念,扭轉大學生對于非專業課程的學習心態。二是醫學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程和醫學實操課程及醫學實驗活動中有意識地向大學生傳遞生命倫理意識和奉獻精神意識。
3.組織具有針對性的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實踐活動
人文素養培育實踐活動有助于醫學生把課程中的知識內容運用于實踐中,并且在人文素養知識內容的運用過程中再次認識人文素養重要性,從而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一是有計劃地開展與人文素養提升的醫學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有效的宣傳引導,讓醫學專業的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并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自覺運用人文知識,釋放對醫療咨詢者或者患者的人文關懷。二是組織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到紅色醫學博物館和紅色醫療歷史展覽館進行參觀訪問,使學生在紅色醫學的歷史感悟中體會奉獻精神的難能可貴。三是動員醫學院校大學生主動到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參與定期幫扶工作,培育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醫學生樹立遠大的醫學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將自己的專業所學和職業理想同國家的實際需要相融合。
參考文獻:
[1]李道遠,林澤茂.健康中國背景下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路徑探究[J].貴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3(5).
[2]于奇,吳炳義,郭曉宇,等.山東省某醫學院校醫學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5).
[3]王婧.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生職業生涯中的作用[J].教育觀察,2021,10(29).
責任編輯: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