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力

摘?要:培育師范生核心素養是面向新時代、面向學生未來發展、使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作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理念和實踐模式,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應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全面發展,因此,應根據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確定出師范生核心素養體系,切實細化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工作中,實現人人成長和終身發展培養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師范生;核心素養;終身發展;“五育并舉”;框架體系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9-0004-06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主線,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這些改革內容都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任務要求,有利于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實現學生的終身發展。師范生幾年以后就會是教育領域的中堅力量,培育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建立師范生正確的教育評價觀,是促進未來教育發展、實現人人成長培養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關系到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和落實。
一、核心素養的本質內涵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需要和未來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特指適應個人未來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所有學生都應具備的最關鍵、最必需的共同素養,而非一般性的素養。[1]核心素養延續了原來我們一直強調的“知識、能力、素質”的三個結合,但其教育內涵更加豐富,旨在勾勒新時代下現代人才的綜合要求,指引著學校內涵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內容。它是從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視角出發來思考今天的教育所必須讓學生具備的關鍵能力,是為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所打下的基礎。[2]
國際上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期,國際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針對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率先開展了核心素養的理論和概念基礎研究,2002年,美國研究制定了《21世紀素養框架》,明確了要培育的核心素養。該核心素養由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信息、媒體與技術能力(包括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交流和科技能力),生活與職業能力(包括靈活性和適應性、主動性、跨文化能力、責任心和領導能力)三個部分構成。2005年,歐盟正式發布《核心素養: 歐洲參考框架》( Key Competences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確定了8 項核心素養作為推進終身學習和教育改革的參照體系。它包括使用母語溝通的能力、使用外語溝通的能力、數學素養與科技素養、數字化素養、學會學習、社交和公民素養、主動與創新精神、文化意識與表達,其中每一素養又從知識、技能與態度三個維度進行了具體說明。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頒布了《21世紀素養》,它由核心價值觀(尊重、誠信、關愛、抗逆、和諧、負責)、社交與情緒管理技能和21世紀技能(交流合作與信息技能、公民素養、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創新性思維)構成。2013年,日本發布《培養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與能力的教育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報告,明確“21世紀型能力”框架由基礎力(即語言技能、數量關系技能、信息技術技能),思考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 、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元認知、學習適應力),實踐力(自主行動能力、建立人際關系能力、社會參與能力、責任擔當能力)三大部分構成。
國內對于“核心素養”一詞的應用始于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要求組織研究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明晰不同學段學生需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第一次將核心素養培育、深化課程改革與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聯系在一起。2016年9月,教育部會同北京師范大學頒布了主要針對中小學生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強調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研究組組長林崇德(2016)進一步指出,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或者育人目標體系細化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去,進而真正實現其育人價值,關乎到新時代我國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3]
核心素養概念從提出到今天,不過20年的時間,但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充分體現了各個國家在培育和提升未來國家公民的路徑上所達成的共識。首先,它是應對社會巨變的必然要求。當今社會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規模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大的變革和調整,人類文明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日益增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在明顯增多。各種價值觀、宗教信仰、個人情感、人際關系碰撞與沖突越來越頻繁,這對個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它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應該具有全面的綜合發展能力。實際上,核心素養培育作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抓手,必然以人的全面發展與終生發展為基本理念,它是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轉型需要,突出終身學習,促進終身發展的強力保證。其次,它遵從教育本質內涵的客觀規律,通過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個人“增能賦權”,保證學生在跨出校門走進社會后仍然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活到老學到老,促進個人的價值實現。[4]
高等學校承擔著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當代社會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也要有堅實的專業專長和全面的綜合素養,這就需要我們牢固樹立人才多樣化的現代教育理念,努力創造出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使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的學生都能受到個性化的教育,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釋放和發展潛能,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
二、 核心素養的功能定位
(一)培育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各高校要站在黨和國家對優秀人才強烈渴求的高度,切實肩負起為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切實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一定要將立德樹人內化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5]
“為誰培養人”。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6]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 剛剛過去的第36個教師節,總書記也殷切希望高校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確,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這深刻揭示了教育所具有的鮮明政治屬性,反映了“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本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是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第一要務。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一定要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大略保持一致,要持續引導廣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科學性。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貫徹好、落實好。
“培養什么人”。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6]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和方向。2020年9月,他在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明晰并強化對高校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培育,就是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標落實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也就是具體回答高校到底培育什么人的問題。
“怎樣培養人”。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唯分數’簡單評價學生,忽視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質等成長問題,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2019年,習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要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要加強和改進原有的體育和美育教育,廣泛開展勞動教育,認真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
(二)提升核心素養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面臨多重挑戰,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培養出有益于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必須要找準切入點。高校在推進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打造能夠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如教學部門與學工部門難以形成育人合力。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部門職責劃分過于獨立,教務部門只負責教學運行,學工部門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兩者形成的是沒有多少交集的平行線,難以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一起發力。教師全方位參與不夠。由于一些高校存在著較為明確的科研導向,部分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并沒有做到教書育人的有機結合,教學上投入的精力也不足,沒有做到育人自覺,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學生對全面發展的重視度不夠。部分學生片面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程、掌握專業知識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并沒有意識到專業學習只是人才培養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近些年,國(境)內外各類高校紛紛通過對學生核心能力各要素進行凝練和總結并組織實施來提升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確立了APLIC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包括扎實的學術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博大的教育之愛、開闊的國際視野、不竭的創新動力,也為每一個核心素養培育明確了實施路徑。2005年,香港理工大學結合畢業生預期學習成果,確立了學生的關鍵能力,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專業能力,包括所選學科的專業能力、廣泛的知識基礎、多學科視角分析能力;二是通用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和解難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溝通和語言能力、國際視野、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企業家精神、文化欣賞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終身學習能力。加拿大勞瑞爾大學確立的學生關鍵能力框架體系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與團隊協作、解決問題能力、批判性思維、適應性和靈活性、領導力、創新能力、跨文化理解、專業專長、自我認知能力等等。
三、核心素養的框架建構
核心素養培育與提升旨在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為了打造學生的未來發展能力,也是為了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突出的是新時代條件下人的終身發展。
(一)建構理念
核心素養培育是面向新時代、面向教育現代化、面向學生未來發展、使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也是基于人人成才、實現個人增值的教育。
當代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如總書記所強調,“新時代”有其固定語境,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從本質看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強起來的時代,在新時代,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新時代條件下,如何加速推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給我們明確指出了發展方向:即更加注重以德為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更加注重面向人人,保障每個人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加注重終身學習,將學有所教與終身受益作為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學習和發展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將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推動教育向社會開放、向產業開放,推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構建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參與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發展新格局。這是黨中央結合新時代、新矛盾、新理念提出的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新要求。
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石,培養其未來發展的動力,這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教育是服務于人未來發展的長期行為,不是為了曇花一現,而是為了培養一顆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生命力旺盛的種子。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是新時代條件下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具有堅定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夠持續學習與實踐、敢于創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傾向,擯棄應試教育的原有模式,樹立對學生未來發展負責的思想,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終身學習和發展理念, 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對其未來發展受用的知識與能力,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提升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將核心素養提升放在對學生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中,遵循核心素養的發展規律,搭建更多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反映出原有的簡單用分數進行學生學業考核評價的方式有失偏頗,并沒有完全考慮到不同條件下的學生在核心素養提升、綜合能力養成、多維知識探究等方面產生的增量。過分強調分數,往往會使學生只關注結果,不注重過程,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養。其實,學生學習上的增值,一是應該體現出讓學生產生正向的改變,讓他們都朝著正向的路徑前進,回頭看,人人都有了明顯的發展和進步;二是不僅僅是學科專業上有了提升,更是在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上得到了明顯提升。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不只是停留在課堂內,還必須通過養成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融入到課外實踐、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確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自主的發展。
(二)建構框架
作為一所地方師范高校,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為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新時代人才,根據“四有好老師”“大國工匠”標準,堅持立德樹人、以生為本,開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面向未來好老師和工匠人才需求,確定了學校學生“G-MCSHIP”核心素養體系:“G”即1個源素養:目標與自主(Goal and Initiative), 它是高校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基礎和動力源;“MCSHIP”即6個核心素養:道德與責任(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溝通與合作(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科學與理性(Science and Reason)、健康與審美(Health and Aesthetics)、信息與技術(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實踐與創新(Practice and Innovation)。
(三)組織實施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建立以分管教學、學生工作副校長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副組長,各教學單位分管教學副院長和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為成員的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該項工作的推進、管理和考核。
崇尚實踐,能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運用和檢驗,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傳承“知行合一”的文化精神。培養創新意識,掌握創新思維技能,敢于嘗試、勇于拓新,不懼失敗。
二是組織實施運行。各教學學院、各專業根據所屬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將核心素養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實踐、教師教學、質量保障、學生發展等環節支撐核心素養的達成。此外,加強教師隊伍與學工隊伍的融合,切實將核心素養教育通過養成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融入到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創新創業等人才培養工作中。
三是激活基層教學組織效能。二級學院應充分發揮專業團隊、教研室、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和責任義務,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特點、課程性質,通過集體備課、集體研討、教研教改等多種活動方式,明晰各類課程的主要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實施。
四是完善工作機制。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作為學校黨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建立各相關部門常態化的工作聯動機制,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充分發揮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以及基層組織的作用,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延伸到第二課堂,融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層面,多方協同,形成合力。
五是落實條件保障。增加必要的教學設施設備,保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溝通交流等活動的必要場所。每年投入專項經費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經費保障。
六是強化責任,完善評價體系。明確各二級學院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學生在實現核心素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制訂各專業學生核心素養達成標準,完善教師教學考核評價,構建以核心素養提升為目標的成果導向評價體系,使教學質量監控、評價、反饋、指導、改進的閉環系統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1):12-15.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38.
[4]蔡清田.核心素養的學理基礎與教育培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46-47.
[5]《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8.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