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皓東 馬英 薛舒尹

摘?要:支教是師范專業(yè)開展實踐育人的重要形式,通過支教構建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機制對于增強實踐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華中師范大學“樂育人材”項目為例,研究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的內涵和價值、分析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發(fā)展的問題和障礙,初步總結出了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機制的一些經驗:增進主體間價值認同、完善育人工作機制、豐富實踐育人內涵、強化育人平臺建設。
關鍵詞:校企地合作,實踐育人共同體,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9-0033-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不斷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和路徑。”2017年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就業(yè)促進司、國務院國資委綜合局共同部署推進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要求切實加強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進一步把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引向深入,樹立新思政觀,并再次強調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
一、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內涵和價值
實踐育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共同體一般是指由若干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共同的條件下、按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統(tǒng)一體。構建共同體的目的在于促進共同體內各主體相互協(xié)作、相互扶持、相互促進,實現(xiàn)“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是政府、高校、企業(yè)、社會各方面力量按照“目標共同、基地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原則建立的集“思政育人”和“專業(yè)育人”功能為一體的育人載體[1],其活動開展形式一般包括社會調研、暑期支教、專業(yè)實踐、志愿服務、精準扶貧、社區(qū)服務等。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建設拓寬了實踐育人的教育主體,有效整合了高校、政府和社會的資源,增進了各教育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有利于調動各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充分體現(xiàn)了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拓展了大學生教育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突出了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對于增強實踐育人效果、提高實踐育人的可持續(xù)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校企地實踐育人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多年來,地方政府、學校、企業(yè)共同參與,通過組織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方式,積極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取得了突出成績,但短期效果明顯,長效機制難以為繼。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面向實踐育人共同體的組織者、協(xié)同者、參與者進行廣泛調研,將問題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協(xié)同理念缺位。實踐育人共同體各主體之間雖簽有共建協(xié)議,但未遵循“聯(lián)動建設”理念,實際操作中未能共同發(fā)力。二是共同體管理不到位。共同體各主體具體負責何種事務,如何溝通,怎樣保障落實,存在著運營管理不力的問題。三是共同體發(fā)展后勁不足。這其中包括未制定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相關負責人變更頻繁,共同體保障機制不健全,指導教師指導能力不足和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四是信息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溝通、資源整合,部分實踐育人項目在基地建設上存在同質化、低水平的問題,沒有突出學校和專業(yè)特色。[2]五是宣傳推廣不力。對實踐育人的好方法、好案例等缺乏宣傳推廣。
三、建設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實踐
華中師范大學“‘樂育人材'——鄉(xiāng)村教育賦能計劃”項目已運營超過6年。項目依托華中師范大學優(yōu)質的教師教育資源,在服務地教育局、中小學的積極配合和社會企業(yè)、公益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基于遠程云服務,通過“雙師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智慧支教、舉辦教育信息化主題培訓、建立師范生志愿者與鄉(xiāng)村教師“1+1”互學互助小組的等形式,構建起集實踐育人和教育幫扶功能為一體的“共同體”。
(一)夯實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基礎
項目開辦之初,得到了華中師范大學、服務地教育局、中小學、社會企業(yè)和公益機構的大力支持,華中師范大學為項目開展遠程教學提供錄播教室,對口服務小學在網絡教學設備的配備、線下支教學生的吃住行、活動的宣傳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深圳市點貓科技有限公司聯(lián)合“樂育人材”項目開發(fā)少兒編程課程,北京童年一課教育基金會對項目進行了長期的資助,在線教學平臺“翼歐軟件”免費為本項目提供在線教育技術支持。此外,項目建立了嚴格的志愿者招募、管理和培訓制度,制定了《“樂育人材”項目教務管理手冊》《“樂育人材”項目志愿者授課手冊》《“樂育人材”項目課程滿意度反饋表》,保證了項目的科學化、專業(yè)化水平。
(二)豐富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載體
項目運用信息技術,通過“雙師課堂”全年面向鄉(xiāng)村小學開展在線公益支教,支教課程統(tǒng)一編入對口服務鄉(xiāng)村小學教學計劃,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的暑期“三下鄉(xiāng)”支教活動時間短、持續(xù)性差、評價與反饋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此外,項目率先探索構建“師范生+鄉(xiāng)村教師”學習成長共同體模式,師范生向鄉(xiāng)村教師學習課堂教學經驗,鄉(xiāng)村教師向師范生學習教育信息技術,并通過聯(lián)合備課、“雙師課堂”教學、“混合課堂”教學等形式進一步交流,實現(xiàn)師范生和鄉(xiāng)村教師的共同成長,構建了基于網絡遠程互助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模式。
(三)營造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氛圍
通過項目啟動儀式、合作儀式、推進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備課會等推進多層次多形式交流溝通,增強主體之間的交流。截至目前,項目在河北省清河縣連莊小學、保定市博野南邑小學、河南信陽段灣小學等地建立“在線素質教育實踐基地”8個,開發(fā)美術、音樂、國學、少兒編程等在線素質教育課程14套,開展線上課程100余期,線下課程30余次,課時量超過8000課時,服務超過24萬人次。光明日報、人民網曾專題報道。項目代表學校參加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獲省賽金獎、國賽銀獎,并受邀參加第四屆和第五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公益博覽會。項目團隊榮獲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務隊”稱號。項目核心志愿者陳春林獲得“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劉宇杰獲“長江學子”稱號。合作的清河縣教育局依據項目總結的案例“互聯(lián)網讓教育更簡單、更公平、更快樂”獲評河北省2018年度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范案例。
四、建設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機制
總結“樂育人材”項目建設經驗,本研究認為建立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機制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增進主體間價值認同
價值認識是不同主體針對價值問題達成的基本一致的態(tài)度和看法。價值認同是推進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以價值認同為前提構建的實踐育人共同體,能夠打破個體意識的局限,從而將分散的組織和個人聚集起來,形成實踐育人強大的精神紐帶[3]。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建設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為目標,在“實踐育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的價值的指導下[4],充分征求和尊重高校與政府、企業(yè)、社會等主體的需求,匯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實踐育人取得實效。
(二)完善育人工作機制
完善的育人機制是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發(fā)展的基礎。在共同體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明確高校、政府、企業(yè)等主體具體負責何種事務,如何溝通工作,怎樣保障落實,要通過制度的形式對各主體的工作職責進行嚴格規(guī)定,避免責任劃分不清、履責不力等問題。高校是育人的主體,對于高校來說,要從整體上對實踐育人項目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并主動尋求政府、企業(yè)和社會等力量的支持。對于政府而言,要在實踐育人項目頂層設計和項目實施上給予指導,發(fā)揮好政策支持、構建引導和監(jiān)督促進作用。對于企業(yè)來說,要積極為高校學生提供專業(yè)實踐平臺,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指導[5]。對公益機構來說,要協(xié)助高校建立公益服務平臺,提供公益資源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實踐活動的管理,建立科學的組織架構,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建立可靠的保障機制。
(三)豐富實踐育人內涵
豐富工作內涵是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校企各方要始終遵循育人原則、育人規(guī)律,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結合育人對象的專業(yè)特長,聚焦社會痛點難點,合理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不斷豐富育人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方式,在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xiàn)“實踐教學”與“思想教育”的內在的“共同”。
(四)強化育人平臺建設
持續(xù)加強育人平臺建設是實現(xiàn)校企地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發(fā)展的保證。實踐育人平臺建設要以高校人才培育方案為依據,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問題導向,發(fā)揮高校的知識優(yōu)勢,匯聚政府、企業(yè)、社會的資源優(yōu)勢,全面推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專業(yè)實踐、精準扶貧等活動的開展,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一批類別多樣、功能細分、特色鮮明的育人平臺[6],保障校企地聯(lián)合育人落地見效。
參考文獻:
[1]北京化工大學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組.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年度質量報告2015[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150.
[2]劉宏達,許亨洪.我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的內涵、問題及對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5(5):170-176.
[3]董廣芝,夏艷霞.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2):133-135.
[4]朱華.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1):72-74.
[5]徐瑾.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內涵、特征與模式[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8):145-150.
[6]高天琦.多維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9(2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