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瓊
【摘要】近年來,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推廣運用越來越熱,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素質,更符合核心素養的要求。本文針對初中語文學科,以部編版教材為例,首先闡述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和意義,然后提出幾點基于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策略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近年來在教育界引起不小反響,群文閱讀不只是一種閱讀文章的方法,更是一種能夠系統地講授語文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突破學習章節、學習單元、甚至教材的束縛,靈活且運用廣泛。該教學方法的運用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以主題教學):第一步,以語文教材為根本依據,并且整合整個單元的內容,以某一主題的文章展開閱讀;第二步,掙脫課本教材的限制,在強調課內文本的基礎上增加課外相關主題閱讀,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地閱讀,從一篇文章擴展到多篇文章;第三步,閱讀思路與上述思路雷同,也是由點到面地進行閱讀,只不過這一步的點和面更為廣泛,擴展到整本書的閱讀,由一本書帶動多本書的閱讀;最后一步,徹底把課內和課外的同一主題的閱讀貫穿打通。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個比較系統的閱讀教學方法,需要環環相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降低課程的教學難度,用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方法將文章串聯起來,關鍵在于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來發現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沿著這種聯系進行自主閱讀。在這種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其閱讀量會有很大的增加,學生的眼界會很大程度地打開。除此之外,還能讓其靈活地掌握閱讀方法,學會分析文章的方法,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讓其思維更加全面和縝密,學習方式更加科學高效。
二、群文閱讀策略的實踐探究
筆者認為,對教材中的一些課文進行精讀可以充分發揮其所在單元內其它文章學習的“范讀”作用,用某一主題文章的精讀帶動其它文章相關主題的閱讀學習。這種群文閱讀的方式在古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教學中有很不錯的效果。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的古代詩文學習單元中,筆者通過對比分析這單元的學習內容找到了其中四篇古詩文以寫景為主題,并且確定了教學的主次關系,決定借《三峽》這篇文章以精讀的方式進行重點講授,對其寫作手法、寫作背景、表達技巧、作者生平等方面對文章進行全面分析。之后,在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朱元思書》這篇寫景文章。最后,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其它以寫景為主的古詩詞進行自主學習,將自主學習的這兩篇和前面教師講授和引導學習的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學生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不僅對三峽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對于此類的古詩文的學習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經常運用哪些方式進行表達?文章的內容可以從哪些方面去理解?等都能了解和掌握。這種方式的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課本教材的知識點,還能讓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
利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質量,對于學生閱讀技巧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以部編版教材為例,課本中提出了對不同文章的閱讀要求。筆者對于學生的要求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對文章進行速讀和略讀,以單元為主題進行訓練;第二,讓學生拓展閱讀,對類似的風格或寫作特點的文章進行閱讀。
再以寫人為主題的文章舉例說明,以《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切入,在講授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回顧了《回憶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這兩篇在寫作方面比較類似的作品。學生通過對新文章的學習再次回憶了文章的寫作背景,中心思想及文章風格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比使得新舊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躍然于學生的腦海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此類文章的理解。在課程結束后,繼續引導學生對于寫人記事類的課外文章進行閱讀。由教材內的一篇文章切入,鏈接到教材內的其它類似的文章,之后再從教材內的該類文章擴展到課外閱讀,就會形成了以點帶線,由線到面的群文章閱讀方式,以這種方式對教材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內容的規律,并且以更高效的方式投入到其它類似文章的閱讀中去。
之前,我們討論的都是某類文章群的閱讀教學方法。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個更為具體的主題帶動文章群的閱讀方法。例如,我們以“春”為主題展開閱讀,以《春風》《多情的雨》《又是一年春草綠》這三篇文章為主進行講授。首先,通過對這三篇文章的閱讀體會在不同作家的筆下,春的特點有何不同,之后通過多個維度全方面的文章閱讀,引發學生對于春的發散性思考,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自己個性的思考和獨特的表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鑒賞寫“春”的文章,挖掘出學生對于春天不同的感受。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教師描述“春天來”導入主題,盡量引起學生的共鳴。之后讓學生閱讀三篇以春天為主題的文章,然后分享閱讀的心得體會。接著,教師和學生一同探討這三篇文章所描繪的春天的不同特點和相同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形成其對于春天獨特的表達,也學會對于這個主題的文章的鑒賞分析方法。最后引導學生自己進行以春天為主題的文章閱讀。這些閱讀可以是古詩文,可以是文章片段,可以是課內教材,可以是課外教材。通過對這些文章的閱讀,學生就可以對此類的描寫有更加透徹的認識,進而形成自己對于這個主題獨特的理解和表達。
三、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中需注意的問題
無論是某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方法還是群文閱讀教學都需要注意,不要把閱讀課當成精讀課來教。筆者曾執教一節失敗的群文閱讀課。在教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學生學習托物言志的課文,理解不夠深刻。根據這點,筆者選了三篇散文《牡丹的拒絕》《岳樺》《石崖上的棗樹》,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想法很好,但教學效果不佳。三篇文章的閱讀教學,筆者剛開始設計是每篇文章設計四個問題,從文章內容到主旨句的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情的分析。每篇文章四個問題,整節課學生壓縮了自主閱讀的時間,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思考的時間也少,整節課都在趕進度,效果特別差。上完這節課后,筆者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閱讀課當成精讀課來教,以為明確了主題,設計多個問題去學習,會是一節優質課。其實,這隔裂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可能學生讀文章,他的感受在這里,而你設計的問題又把他遷到別處,隔裂特別厲害。經過思考之后,筆者將這節課修改成這樣的形式:
1.上課前提煉主題,選出合適的文章,設計一到兩個任務,作為總綱指導。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閱讀。
2.設計表格,對比所學文章的學習點。
3.學生自主閱讀,完成表格。
4.小組交流后,再修改答案。
5.當堂展示。
筆者修改之后:整個教學設計主題部分如下:
任務二:談談這些文章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的寫作手法有什么好處?
簡單的兩個任務,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也抓住了一個主題進行研究,做到一課一得。
基于主題的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還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基礎,初一階段的學生由小學生到中學,中小學校對于閱讀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中學對于學生的閱讀技巧和習慣有更高的要求。再就是,不同的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情況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注意這些情況的差異,以便日后展開群文閱讀教學。其次,在教學上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群文閱讀教學要有主要的思想和路線。最后,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結合經典作品進行精讀,連接能力和組合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文章的束縛,打破某個單元的束縛,打破某本書的束縛,圍繞教學主題靈活開展。
四、小結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以下能力: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閱讀文章的能力、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和閱讀的訓練密不可分,群文閱讀教學的誕生即是課標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曾睿.讀寫結合與群文閱讀的有效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上旬),2019(11):90-91.
[2]唐書紅.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再認及實踐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下半月),2021(6):78-79.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