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敏
【摘要】小學低年級這個階段,是語文教學一個打基礎的時期,是學生真正接受系統化啟蒙教育的階段,主要以開發學生的智力為目標,為他們進入高階段的學習奠定夯實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結合低年級小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了解他們的成長需求,遵循一定的原則,制訂出科學、有效的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創新和總結,創設出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深入提高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模式
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智力開發、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而受性格、思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不喜歡按部就班,喜歡探究新奇的事物,敢于挑戰自我。他們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甚至有些天馬行空,但傳統的教學模式磨滅了他們的這些特質,形成了死讀書的局面。而要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開展多樣化豐富的教學活動,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遵循主體性原則,注重學法的引導
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項重要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轉變他們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引導他們從自主探究中獲得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挖掘其潛在的才能,張揚他們的個性,使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具有民主性質的課堂氛圍。低年級小學生的自制力較低,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一切以教師教的為標準答案,不懂得自我思考和變通,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自主選擇的機會,引導他們掌握一些常見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的學習變得靈活、高效。例如,小學二年級《找春天》的識字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獨立完成正確掌握生字讀法、結構的任務,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檢驗,將所有的生字圈出來,一手遮蓋拼音,直接認讀生字,把認識的生字畫斜線,不認識的生字劃橫線,最后多讀幾遍課文,聯系上下文將所有的生字認全并達到熟讀的層次。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獨立認讀生字的方法,教師則結合學生自主認字的情況,結合課文講解及其它的一些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地鞏固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上的錯誤,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特點,分析難寫字的結構,辨析形近字,給學生自由練習寫字的時間。這一過程中給予他們針對性地輔導,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會認、會寫這一課中的生字。這種模式下構建了互動式的課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轉變了只傳輸知識的課堂氛圍。
二、遵循開放性原則,拓展學生的視野
教學過程應當是輕松、開放的,從內容上來講,教學不局限于教材,也不限于教師的自身經驗,而是使學生能夠從現有知識中聯想到其它的內容,拓展他們的認知領域;從氛圍上講,學生的心態是緊張但不受壓抑的,能夠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展現出他們比較有個性的一面。但傳統的教學氛圍枯燥、單調,限定了學生的發展,要提高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營造開放的學習空間。比如,《楓樹上的喜鵲》中,教師從課題入手設置問題:楓樹上的喜鵲發生了什么?請學生自由朗讀全文,邊讀邊想:“這只喜鵲有什么特別之處?”組織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說出對喜鵲的印象,再結合文中描述喜鵲的語句進行深入的探索,模仿文中的句式進行表達,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閱讀文中的對話,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喜鵲還會說什么,讓他們進行童話故事的再創作,教師總結這篇課文的特點:小喜鵲有著童真有趣的特點,熱愛自然,享受生活。向學生推薦其它有趣的童話:《沙灘上的童話》《紙船和風箏》等,提示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使得他們進一步了解童話故事的特點,拓展他們的認知領域,為他們自主創編童話提供素材和方向。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營造出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得課堂從“一言堂”變為“眾言堂”,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且有內涵。
三、遵循過程性原則,加強思維的訓練
傳統的教學是將結果直接告訴給學生,講述某些問題中所隱藏的知識點以及解題方法,這樣會使學生形成懶惰的學習心理,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低年段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階段,如果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磨滅了他們的這種特點,將會形成讀死書的局面。所以,要構建有效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師還要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加強思維方面的訓練,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譬如,《青蛙賣泥塘》的課堂導入部分,教師先講述幾個有關青蛙的謎語,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請幾位學生合作完成讀課文的任務,其他的學生可以提出要求:聲音要洪亮、不能讀錯、漏讀等,教師要求所有的學生認真聽、讀,讀后評議誰讀得好,總結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思考:青蛙為什么要賣泥塘?它是怎么賣的?最后有沒有賣出去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精細化閱讀文章,共同找出相應的答案。教師則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重點解決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挖掘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運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既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還體會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了解他們的思維難點部分,恰當地給予他們正確的點撥和提示,使得學生懂得變換思維,能夠快速解決學生比較困惑的部分,降低他們的挫敗感,提升他們學習的信心。
四、遵循差異化原則,滿足學生的需求
低年級小學生在學習效率、理解速度、個性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一節有效的語文課堂,是要看全體學生的收獲情況。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中優生,還要考慮到學困生,遵照著差異化的原則,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不能僅限于教學任務,還要看學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從而滿足全體學生的成長需求。比如,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字詞句的練習,在這一方面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多給他們一些練習的時間,提供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消除他們學不會的自卑心理,使他保持著學習的熱情,進而逐步地改善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提升學習能力。再比如朗讀教學中,教師設置具有層次性的朗讀任務,讓那些讀得不夠好的學生多加練習,教師教授給他們正確朗讀的方法,不斷地給予他們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看到自身的進步,再讓他們在其他學生面前大聲地朗讀,使他們受到所有學生的鼓勵,這樣不僅改善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堅定了他們深入學習的信心。對于一些各項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地提高要求,提高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將他們帶到更加廣闊的領域中。比如,在課堂提問環節,除了要給學困生回答的機會外,教師還可以讓中優生進行講解,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去解釋,給學困生一些啟發,既有效地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又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形成了和諧融洽的課堂交流氛圍。這樣就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得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五、遵循挑戰性原則,接受學生的質疑
低年級小學生的好勝心比較強,他們應是不畏挑戰的,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他們變得懼怕教師,一切以教材為準,不敢說出自己的疑問。而有效的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要給學生質疑一切的機會,讓他們在不斷的挑戰中收獲知識與技能,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作為教師要肯定和接受學生的質疑,提升他們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了解他們的思維特點,給予恰當的指導。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了一項互動游戲:假設教師迷了路,請學生充當太陽,用手勢指明方向。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些好奇:“太陽中午的時候為什么在南邊?為什么把太陽稱作忠實的向導?”教師則趁機解釋旭日東升的含義,再引導他們思考:早上的太陽在什么方向?傍晚的太陽又在什么方向?向學生科普一些自然現象,接著解釋向導和忠實的含義,并仿照著文中的段落進行造句,請學生自由想象自主舉例。運用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了自然的奇妙,激發了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也增強了他們質疑的勇氣,后面的教學中他們主動提問的頻率較高,不僅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六、遵循多元化原則,構建智慧的課堂
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容易被分散的,他們很難全程認真地學習,但若是遇到感興趣的內容,他們的注意力會非常地集中,并且會意猶未盡。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出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教學不局限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應包含學生的情感、技能、意志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善,營造出多元互動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得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比如,教學《畫楊桃》中,筆者首先以閱讀為主,通過學生的自讀、思考、表達解決課文的疑難之處,提高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其次組織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思考筆者提出的問題:“我”是如何畫楊桃的?其他學生是什么樣的態度,后來又發生了什么變化?文中描述教師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從中能體會到什么?以此來深入研讀課文,最后請學生自由表達從這一課的學習中收獲了什么,筆者引出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通過靈活轉變課堂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思考、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教無定法,教學相長,提升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解放思想,創新教學策略,遵循開放、多元的準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他們提供展現才能的空間,挖掘他們的智慧,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優質的學習氛圍,使得教學充滿生機、智慧,不斷地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克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9).
[2]汪錦云.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J].中國農村教育,2020(2).
[3]鄭宏.探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35).
[4]謝小麗.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