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泉
【摘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漸穩定,各行各業的生產生活逐步走上正軌。與此同時,青年志愿服務也經歷了一場“大考”,無論是疫情中的社區服務、線上宣傳,還是疫情后期的協助工作,到處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這無形中也考驗著志愿服務體系是否能成功應對這樣的緊急情況。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務隊伍立足習近平關于志愿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開展了多種品牌化志愿服務活動,以志愿服務隊伍凝聚青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踐行,為后疫情時代的青年志愿服務發展開辟新格局。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志愿服務;發展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無論是人民子弟兵還是醫療工作者,或是工人、社區工作者、個體職業者等,都積極參與到抗疫過程中來,在這段時間里,青年志愿者也成為了我國抗疫工作的主力軍,根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白皮書》,截止到 2020 年 5 月 31 日,我國參與疫情防控注冊志愿者 881萬人,志愿服務項目 46 萬多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 2.9億多小時,得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和全國人民高度贊揚,并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年作為祖國建設的生力軍,在這次曠日持久的疫情中展現出了自己的擔當,而這其中的青年志愿者,更為我國的志愿服務體系開辟了新的思路。與此同時,對青年志愿服務在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入研究將為未來的志愿服務機制提供理論支持,推動志愿服務的建設。
一、后疫情時期志愿服務的變化
(一)疫情暴露出來的傳統志愿服務的盲點
1.機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由于疫情發生突然,志愿服務體系本身并未充分做好迎接此類突發情況的準備。疫情前的志愿服務體系往往是較局限于地域的,而疫情發生后,全國性的志愿服務需要共同搭建起一個龐大的體系,以供各地區的志愿者們能夠更及時、迅速地反應并開展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志愿服務體系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讓我們開始思考青年志愿服務中一些潛藏的因子。比如,我們如今的青年志愿服務體系是否能在及時獲取任務信息的同時迅速與同級其他志愿服務團隊取得聯系并開展服務項目,在無法進行線下活動的同時如何高效達到服務目的等。
2.志愿服務的開展空間受到沖擊。在傳統志愿服務中,我們更多采取的是線下形式,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居家隔離,青年志愿者的工作陣地部分轉移到線上,除了正常的運送及發放物資、幫助測溫、社區信息統計等,他們還增加了線上宣傳、解惑答疑等工作任務,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等也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在疫情期間,社會隔離改變了青年志愿服務的發展空間。對于部分人來說,他們或許已經適應了線上工作的模式,但對于更多的人來說,限制社交距離意味著電影院、KTV、博物館等一系列人員密集場所被迫封閉,在學校、公司甚至交通工具上應間隔出一米以上的社交距離。對于中國與世界來講,疫情不會就此徹底中斷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貿易等往來,但不斷往返疫區意味著不斷增加的隔離人群和隔離時間,這些對于青年志愿服務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這些舉措固然減少了病毒的傳播,但與此同時也給傳統志愿服務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青年志愿服務的發展空間不僅指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空間,也包括人的心理空間。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極易使人們的心理發生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交流受阻,更增加了青年志愿服務者的工作量。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青年志愿者本身也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的心理與他們在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也會隨之變化,這也是我們應該著重注意的方面。
3.科技支撐不足,服務創新有短板。疫情期間的志愿服務工作,除了運送物資、統計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面對交流受阻的人群,青年志愿者如何使用科技工具更快捷、準確地完成志愿服務工作。疫情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對于志愿服務科技方面的投資較少,除了微信、QQ等社交工具,我們很難找到其它有助于我們完成志愿工作的科技手段。與此同時,應運而生的健康碼、乘車碼等新興產物,也將本就不易接受高科技事物的老年人割裂開來。疫情期間,我們不難看到因沒有智能手機而面臨防疫窘境的老年人們,這些情況不僅出現在基礎防疫中,也出現在青年志愿服務中。
除了防疫本身缺少高新技術加持,破除民眾恐慌也需要服務創新。疫情伊始,很多營銷號、個人在社交媒體或群組中散布謠言,給民眾帶來恐慌,同時也給青年志愿服務者增加了麻煩。青年志愿者不僅要在網絡上辟謠,更要將最新的疫情信息準確無誤地反饋給普通民眾,這不僅需要科技的支持,也需要青年志愿者開拓服務思路,積極創新,提高工作效率。
(二)疫情中產生的志愿形式
1.公益直播。面對疫情期間線下交流困難的問題,青春志愿服務研究院采取了線上直播的形式,不僅為廣大民眾科普新冠防疫知識、消解民眾焦慮,更順應發展,推出了“共抗疫情——全面返校復學保駕護航”“青春來了”等公益直播,前者為即將返校學習的學生提供講座支持,促進學生精神、心理方面健康發展;后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線上開展五四愛國教育活動。不僅如此,更有援鄂醫護人員走進“志愿部落”直播間,為大家講述抗疫期間的感人故事。這都使青年志愿服務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2.線上溝通宣傳。作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溝通宣傳無疑是必要的。雖然不能面對面進行交流,但青年志愿服務者想出了許多的解決辦法,其中線上宣傳就是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在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今天,一條消息足以在瞬息之間漂洋過海。為了更及時地向公眾傳播資訊,破除虛假信息,青年志愿服務者將網絡作為戰場,為更多的民眾帶去了第一手信息。
3.數字技術開發。疫情讓我們意識到青年志愿服務也要面臨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在各企業通過遠程辦公、遠程會議來解決自身問題的今天,青年志愿服務同樣也需立足時代特點,謀求自身發展突破。志愿組織應加快數字化平臺構建,探索通過視頻鏈接、微博等新興媒介獲取或發布信息的方式,消除數字鴻溝。
二、后疫情時期的志愿服務發展
1.當前的志愿服務格局。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等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多次與志愿者交談,給志愿服務組織回信。習近平強調,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志愿服務的發展與建設,我國志愿服務已經進入新時代。如今我國的志愿服務格局,正呈現廣泛、縱深的特點,志愿體系龐大,志愿者人數眾多,這些都為我國青年志愿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2.未來志愿服務發展趨勢。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對我國青年志愿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于此,青年志愿服務應靈活應對,并號召更多人加入到社會保障等層次上來。新冠病毒若長期與人類共存,勢必影響到民眾的身心健康,面對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青年志愿服務者應提早做出準備,并作出相應預案。
三、結語
后疫情時代,青年志愿服務本身已不再只是一地一國的一種制度或體系,它更應該被世界各國注意到。疫情當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志愿本身更應服務全球。面對新時代的重重阻礙,青年志愿服務者應加強國際合作,講好中國志愿故事,傳遞好中國志愿聲音,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促進各國青年志愿服務者們的交流與合作,交換彼此的抗疫經驗,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志愿服務事業高歌猛進。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志愿者,我們應適應國際形勢與科技手段,創新自身志愿服務理念與措施,將先進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甚至國際志愿服務中去,與世界青年志愿服務者們一道,為更多的人帶去關懷與溫暖。
參考文獻:
[1]丁元竹,江汛清.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年志愿服務發展創新[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