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丹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個體獨立學習的狀態(tài),作為課改所積極提倡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在探索課堂教學新思路上有著重要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建立合作小組,以學習興趣為載體,激發(fā)思維碰撞;選擇適當內容,以自主思考為核心,體現(xiàn)合作價值;小組合作分工,以動手操作為主體,注重合作過程;建立合作評價,以培養(yǎng)習慣為宗旨,提高合作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合作學習;合作小組;自主思考
《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和諧的氛圍中積極思考,交流碰撞,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與同伴對話、爭辯的機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交流中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可見,合作學習成為了數(shù)學課堂教學提效的”助燃劑“。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
一、建立合作小組,以學習興趣為載體,激發(fā)思維碰撞
首先,合作小組在人員的搭配上要有意識地安排,使各組學生的能力均衡,讓每個小組都能夠成為班級學習的縮影。課堂上要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關鍵是要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起他們認知沖突和思想交鋒的話題。因此,需要教師細致備課,精心整合教材,設置能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具有一定啟發(fā)性的問題。這種問題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找出答案的過程,從而在小組中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進而讓思維開花結果。在人員的搭配上,各組學生的能力搭配要均衡,讓每個小組成為班級的縮影。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這一知識點時,針對學生們大概知道標準量,但是還掌握不夠熟練的情況,筆者設置了一個小組交流環(huán)節(jié),探討以下問題:胡蘿卜有3 個,白蘿卜有10個,怎么樣才能讓這兩種蘿卜成倍數(shù)關系?這一問題的答案不唯一、解決方法不確定,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他們要得到正確的結果并不難,但正確結果的背后卻蘊藏著很多有價值的思考過程。這時,小組交流為這些思考過程搭建了平臺。學生們興趣盎然,在小組中各抒己見,探討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如,去掉一根胡蘿卜;增加2根胡蘿卜;去掉一根白蘿卜;增加2根白蘿卜……新鮮有趣的合作交流題目讓學生們的思維大大活躍起來,更加深了對兩個數(shù)進行比較時,如何更準確地確定標準量這一知識點的深刻認識。
二、選擇適當內容,以自主思考為核心,體現(xiàn)合作價值
合作內容直接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效果,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能讓學生經(jīng)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在尋求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過程中積累數(shù)學的基本活動經(jīng)驗,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價值。為此,教師一定要細致研究教材,把握好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合作內容可操作性強、難易適中。如,教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14×12這一道算式時,筆者先讓學生們估算,得出大概的結果,然后提出小組合作要求:有幾種方法,可以準確地計算出14×12的得數(shù)呢?請你們小組合作,用點子圖圈一圈、畫一畫,寫出計算過程。剛開始,大部分學生由于定性思維,只能寫出一種計算方法就面面相覷。此時,小組合作學習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互相啟發(fā),互相質疑,成功地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再通過合作圈畫點子圖,合作寫口算過程,算法的多樣化一一被呈現(xiàn)出來,使得每個人都在一開始的迷茫中漸漸找到正確的方向。學生們從個體嘗試,自主思考到同桌合作,小組間交流,再到全班匯報,整理總結,層層遞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最終達到取長補短,共享學習成果的目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三、小組合作分工,以動手操作為主體,注重合作過程
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只是模仿與記憶,收效不大。要想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必須科學地安排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情境中自主觀察、自主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學生開始動手操作前,教師應組織學生明確操作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在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就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交流、匯報,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表現(xiàn)自我,敢于創(chuàng)新,實踐中也要注意做到人人都有思考和評價的任務,既能防止一部分學生分散精神,不認真參與,又能做到知識資源的共享,使全體成員把握課堂教學中思維的方向。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了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面積計算公式的空間,筆者注重合作過程中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在學生對合作內容和要求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放手讓他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動手實驗,通過剪一剪、拼一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再通過分工合作,完成學習單的填寫,探索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圖形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底×高。并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分享探究的過程。學生展示的過程中,筆者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交流,說出兩種圖形之間的關聯(lián),適時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務,確保學生的操作活動切實到位,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較好地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小組中,每一個學生都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解決問題的意識得到發(fā)展。
四、建立合作評價,以培養(yǎng)習慣為宗旨,提高合作質量
小組合作要求如果不明確,學生會無從下手;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習慣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會養(yǎng)成依賴心理……這種種都會影響小組合作的質量,造成小組合作的效果不明顯。教師應定期將合作小組的人員進行調換,也可以讓學生嘗試自由組合,每次都記錄下各成員的合作參與情況,形成跟蹤檔案,及時掌握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程度。堅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才能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合作學習必須培養(yǎng)以下幾個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參與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敢于質疑的習慣……如,教學《認識長方體》時,筆者以學習單的形式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積極思考,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想法,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想法,并通過討論與比較,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并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分享長方體的特點。學生展示的過程中,筆者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用上方位詞有序地指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方體相對的棱有幾條?為什么相對的面面積相等?六個面都一定是長方形嗎?最多只能有幾個面是正方形,為什么?學生主動參與,交流表達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在原地口頭表達,有的用投影儀展示,有的直接到黑板板演。當學生在展示時,筆者提醒其他學生要用心傾聽,若有不同意見要及時表達出來。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積極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數(shù)學教學中,最初進行合作教學時,遇到一些問題是難免的,學生不知從何開始合作,不會分工、不習慣傾聽、不會討論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合理指導,有序訓練,讓學生與合作交流學習為伴,讓合作學習真正成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提效的“助燃劑”,讓數(shù)學課成為學生自主思考、學習創(chuàng)造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OL].https://wenku.baidu.com/view/32128acc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8.html.
[2]羅鳴亮.做一個講道理的數(shù)學教師[OL].https://www.doc88.com/p-0039697381700.html?r=1.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