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仙琴
摘要: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樂感,加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準確把握音樂的節奏、旋律,抓住音樂的感情基調,增強學生的音樂理解和學習能力。由此,本文圍繞初中音樂鑒賞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音樂? ? 鑒賞能力? ?樂感
一、音樂樂感與鑒賞能力培養對學生音樂學習的幫助
樂感指的是對音樂的感知,有了靈敏和豐富的樂感,學生在接觸新的音樂作品時會產生更加強烈的心靈反應,所以教師可以從音樂的節奏、旋律、曲式、節拍等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音樂作品的特征,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鑒賞能力強調的是學生對音樂藝術作品是否具有鑒別、欣賞的能力,一旦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得到增強,這就意味著學生對音樂結構和音樂的組織方式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音樂理論基礎。這時,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全面分析音樂所傳達的實質內容。
二、初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
1.運用畫面輔助,理解不同音樂
在傳統的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講解基礎的樂理知識,讓學生傾聽不同的音樂,分析不同音樂的特征。但由于初中學生的音樂基礎較為薄弱,可能無法理解音樂所要傳達的實質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更新教學模式。如在音樂鑒賞教學課中,教師可以播放與音樂內容有關的背景畫面,讓學生通過視頻內容了解音樂的創作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如音樂傳達了對家鄉的思念,教師就可以展示游子背井離鄉的畫面。這時,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基調有了把握,在后續的鑒賞階段就可以結合畫面的內容展開聯想,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音樂作品的實質內涵。
2.采用對比模式,感受音樂差異
音樂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進行長期的練習實踐,深刻地體會不同音樂的特色。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模式,為學生展示同一音樂作品的不同演繹形式,讓學生分析,與原作品相比,改編作品存在哪些優點和不足,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出新的結論。這一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嘗試機會,并結合自己的音樂知識掌握情況來判斷不同的音樂表達形式,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不同類別的音樂形式進行對比。如將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放到一起,讓學生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學習不同的音樂,拓寬學生的音樂思維。
3.設置創作活動,提升音樂水平
實踐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在傳統的音樂鑒賞課中,教師主要讓學生鑒賞著名音樂家的作品,沒有讓學生自行創作不同的音樂類型,導致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很難產生更加強烈的音樂學習體驗。因此,在當前的音樂鑒賞課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創作活動,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樂器,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進行音樂演奏。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學生會從音樂本體和結構層面來理解音樂,進一步訓練樂感。同時,學生還可以創作不同的音樂曲調,獨立展示自己的音樂作品,并且分析自己的創作靈感和音樂特色。在實踐創作階段,學生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理論知識,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其他同學的音樂,深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初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樂感和鑒賞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了解不同音樂的具體差異,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許雪枝.培養音樂樂感,增強鑒賞能力——初中音樂鑒賞教學探討[J].中外交流,2018(20).
[2]朱妍.試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5).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朱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