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生 黃劍鋒 羅中良 羅思欣
(惠州學院仲愷信息學院 廣東惠州 516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提高課堂思政在育人中的主要地位,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將教書育人落實于課堂教學的多渠道之中。積極推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教育進步的表現[1]。
惠州學院加快推進理工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推進電子信息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學校與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共建特色產業學院—惠州學院仲愷信息學院以下簡稱“仲愷信息學院”。仲愷信息學院的建設,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整合學界、業界、社會多方面資源,依靠TCL集團等30家理事單位在內的協同平臺,產業學院作為校政行企的多方協同育人基地,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驗區。相比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仲愷信息學院“3+1”辦學模式具有獨特的優勢,即學生前三年在校本部接受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最后一年由校企共同聯合培養。通過一年的專業技術實踐、校企導師聯合指導畢業設計、前沿技術培訓等,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提升勞動者素養,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學生畢業后可以縮短產業化知識學習,快速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產業學院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傳統模式相比,實習實踐時間延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刻不容緩,特別是大四階段,學生處于實習實踐教學環節,呈現崗位不統一、地點分布散等特點。學校各項專業及普修課程基本完成,校園各類思政文化活動難于普及,因此思政教育的實施更加困難。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諸多困境,許多思政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工作,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出現偏離。
產業學院教學模式改革中,主要承接3+1中1的教學任務,即大學最后一年的實習實踐教學、畢業設計、創業創新教育及就業一體化。實施過程中首先確定實習實踐基地,產業學院依托30家理事單位為學生實習提供支持。最后一年的實踐教學是一門必修課程,但在傳統做法上與“課程思政”理念存在差距呈現落后的狀態,沒有真正將思政理念真正融入這一門必修的實踐課程中。
通過在實習實踐教學環節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實施結果對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思政教育帶來直觀化、客觀性的借鑒作用。首先,對學生而言,雙導師制聯合培養模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快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產業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協同機制下的產業學院實踐教學模式中,引入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勞動精神、吃苦耐勞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都有積極影響,對學生的就業甚至職業發展積累寶貴的財富。其次,是對于高校而言,通過在實習實踐教學環節引入課程思政理念,一方面彌補了思政教學在該階段的不足,深入貫徹和執行國家規定的要求,達到更好培養人才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素質提升能夠帶來一系列積極效應,形成實踐教學中的特色。尤其是通過雙導師制的實施方式,進一步加深校企之間的合作溝通。對于企業而言,在進行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融入思政課程教育理念,使學生具備更高的職業素養、良好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滿足企業素質人才需求。另外,雙導師制中降低企業直接培養的成本,使學生與企業更加深度融合,縮短學生對企業的過渡期,快速產生經濟效益。
對于傳統實踐教學環節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經驗均無蹤可尋,產業學院教學模式改革處于摸索探究階段,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更顯得摸著石頭過河,引入校企雙導師制連帶模式的實施方式存在諸多困境。如實施的方式、校企導師的配合、效果反饋機制建立、企業導師師資基本情況等系統性建立均是本課題需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在長時間的實習環節中如何更好的配合企業實施課程思政,做到潤物細無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職業文化、工匠精神、紅色教育、勞動教育等融入實習實踐教學中是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產業學院教學模式改革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時間大大增長,學生的角色逐漸轉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不僅僅是承擔學習的任務,還包括周圍環境帶來的工作、交際、學習、生活等方面壓力,對學生而言其本身的思想容易受到波動和影響。因此,在此過程中課程思政的介入促進思想積極向上。但是,在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學校與企業的根本目的存在一定差異,學校方面主要以育人為主,追求培養模式創新,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學生分布散、時間長,不能實時解決問題,單純依靠學校教師很難做好思政工作。同樣,企業方面希望培養人才,但更重要的是企業的經濟效益,大部分企業不會在學生思想建設方面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傳統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政建設遠遠不足。想要做好實踐教學中的思政工作,更重要的是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結合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定期跟蹤定期指導。
一是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確定學生實踐教學地點和工作崗位。二是確定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與企業指導教師,制定嚴格明確的《校企雙導師執行機制》確定雙導師負責內容和分工,落實到位并實時跟蹤反饋。其中,企業導師主要在實習中對學生進行技術實訓指導、安全教育、規范流程操作、遵規守紀教育、確定實習生在企業的實習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的生活管理,例如出勤率、準時率等。學校教師主要進行心理咨詢和思想健康跟蹤與指導、了解實習生實習需求和實時情況、專業理論知識再教育等,幫助培養良好的實習態度,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三是明確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其中企業導師與校內指導教師評價按7∶3比例進行。四是高校輔導員教師進行線上輔導,建立校企微信平臺,輔導員教師通過網絡與學生對話,定期進行實習情況跟蹤與處理,定期直接性的進行思政教育。五是在特定情況下校內導師和輔導員參與實地調研考察,構建校、企、生三方面對面座談交流機制,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政教育與引導。
實踐教學環節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容易忽視的環節,也是最薄弱的環節。特別是產業學院實踐教學中進行改革探索,實踐時間相比于傳統模式翻了幾倍,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尤為重要。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部署和規劃時應著重考慮,并充分激勵和調動校內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學校層面在有效引導和條件支持下,實踐教學環節中融入“課程思政”才能發揮最大優勢。特別是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與傳統對比具有其特殊性和創新性,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切實做好學生思政工作建設關乎人才培養的質量,最終實現輻射全校,全面提升人才素質。
產業學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企業參與程度起決定性作用,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更好的運用到實踐教學中需要企業大力配合才能得到既定效果。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校企雙方的根本目的存在差異性,學校主要目的是培養人才提升培養質量,企業方面的根本目標是提升企業效益。因此,產業學院作為搭建校企平臺,應協調配合校企雙方的需求,推動“課程思政”聯合參與力度,建立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反饋機制,不斷鞏固校企合作,是實現“課程思政”融入校企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保障。
實踐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目前有大部分學生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偏差。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實踐教學環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仍處于滯后的狀態,實踐教學改革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及標準評價體系仍未完善。產業學院校企合作中,實踐教學改革思政課程評價體系應改變傳統單一評價體系,增加學生自評、校內導師評價、校外導師評價、企業員工評價多方面結合。評價指標包括職業道德、實習態度、適應能力、主動學習、問題解決、合作創新、交流溝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