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恒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體育運動學校 廣東廣州 510650)
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地理學科的新課標,在此次新課標的編寫中,重點的突出地理學科在現代學生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重要性,現代社會的公民必須能充分認識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之間相互協調的重要性,而且必須在地理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區域認知能力、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過去的新課標的制定和地理教學都是為了能迅速的提高我國國民的素質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但是現階段在國民素質得到較大提升的基礎上,如何根據國家現階段的發展要求,培養符合黨和國家要求的人才,是新時代教育的新的課題。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中重智力教育輕德育教育的過程。在地理教學中著重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鼓勵從不同視 角觀察和了解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在觀察和了解中發展現階段國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短板,從而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培養學生綜 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的根本要求。這是有利于國家培養負責任公民的重要方向[1]。
地理學科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的社會學科屬性的交叉學科,它的特征也是相當明顯的,首先是在地理學科具有區域屬性特點,地理的最基礎的研究就是以某個區域為基礎,進行自然與人文特點的比較,或者是進行區域與區域之間不同層次的對比從而了解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包括自然差異和人文特點差異。
其次,地理學科擁有復雜的綜合性,地理既然是交叉學科,不僅跟自然環境的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有關還跟經濟政治有關,因為國家與國家存在的各種差異,最基本的就是資源稟賦和國土面積的大小、人口多寡等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光決定著國家的發展方向等的方面,還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國家的全球性責任。
再者,地理學科具有豐富的生活實踐性,這是因為地理課程與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系相當緊密,很多地理現象都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而且在實踐中可以對日常的地理現象進行課外調查及考察,這種具有豐富的實踐性、生活性的學科可以有助于學生提升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及對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地理科學素養的具體構成,分別是區域的認知能力素養、區域的綜合思維能力素養、區域的實踐能力素養,這三個方面的素養構成,就是我們的地理科學素養的集中體現,在日常的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的培養中,應該圍繞著以上的三個方面才可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說法,人有八個方面的智能發育,分別是言語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體校學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參與的專業化早期的體育訓練,
所以身體運動智能發育是相當的超前,但是由于時間過多的集中于此,所以其他方面的智能發育相對較慢,除此以外,體校學生較早的進行獨立的生活自理,心理和個性成熟較早,同時,競賽與奪冠、學生未來的前途的多重壓力之下,學生的思想行為及生理心理上都存在的不穩定性的特點,這對于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教育的滲透加大的難度[2]。
同時體校學生在對待學習和運動訓練方面的態度幾乎都是失衡的狀態,因為在很多體校學生的心里面,來體校就意味著可以對文化學習的放松,同時,對于大量成功的運動員的宣傳上,也之基本著重運動訓練的刻苦,少有的體現,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學生重訓練,忽視文化學習,這樣使得學生在思想方式上較為簡單,對這個世界、社會的認知相當的膚淺,影響了體校學生的整體行為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也為體校學生的未來發展埋下了較大的隱患,因為能獲得冠軍的體校學生畢竟是少數,如何將體校學生轉變為全方位發展的體育型專業人才使我們體校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體校學生的自控能力上有兩極分化的特點,一方面,部分學生在教師及教練的教導下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自我控制能力是比較好的,但是另一方面存在著部分學生作風不良,自我管控能力差,在文化學習上尤其明顯,極少數體校學生還因此影響到自己的訓練方面。
那么體校學生特點與地理學科教學上存在著什么聯系呢,由于體校學生吃住訓練學習基本都是在校內因此學生對于這個世界的了解是相當的簡單,個別同學甚至對我們祖國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地理學科的教學就是相當于學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的窗口,因此我們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上除了要完成課標要求的基本知識以外,還要圍繞著區域的認知能力素養、區域的綜合思維能力素養、區域的實踐能力素養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還能夠落實國家對于教育的立德樹人的要求。
對于體校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的培養,我們是要圍繞剛才所說的區域的認知能力素養、區域的綜合思維能力素養、區域的實踐能力素養三個方面,這三個素養的培養是需要從不同的途徑進行,但是我將培養的時間段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培養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區域思維、區域實踐力。
首先在課前,在預習新課的過程中,我會要求學生以某地區為研究對象,準備一份大概300—500字的分析,例如,講人口的數量變化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以某地區為例,分析該地區2000年以來人口數量大致的變化,以及變化的粗略原因。因為學生不能外出離校,因此很多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在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和利用手機網絡進行資料的查閱,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在課上給我展示了不少的大城市的人口變化的狀況,比較突出的是有兩位同學,它們分別分析了近20年來廣州和深圳的人口變化狀況,而且他們還進行了粗略的原因分析。比如,在分析深圳的人口變化時提出了2004年、2017年兩個時間段的人口猛增的原因與產業升級有密切的關系,雖然學生說不出具體的產業變化,但是能發現變化與深圳的發展相聯系,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進步,這對于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區域思維能力的提升,利用身邊已有的資源進行調查,是區域實踐力的培養。
在課中,我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會增加一部分地理相關視頻的使用,因為學生除了要解決問題外,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地理區域認知、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再播放介紹北歐的相關視頻的過程中,出現了極光的介紹,有同學就會想起我們學習必修一的過程中所講解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極光就是其中一種影響,通過這種途徑,不但可以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地理環境的認識。
最后在課后,我在講解自然地理知識的時候,會要求同學們在校園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調查,例如學自然界的土壤和植物時,在課后,要求同學們調查學校花壇內的土壤究竟是否如書本所說的是以紅壤為主,還有就是調查學校植物的種類,是否與書本所說的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有沒有特殊例子呢。學生就會據此進行調查,然后最后交上自己的調查報告。
體校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培養的方法是眾多的,這里介紹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通過這些方法培養,對于學生的科學素質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以上,就是培養體校生地理科學素養的可利用途徑,總之教育要抓住不同的機會已經不同的時間節點,教育教學方法需要我們共同去研究探討,才能更好的促進體校生地理學習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