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輝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微寫作就是基于精煉的寫作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見解,將其應用到高中作文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鍛煉和提升其寫作能力,有利于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在練習中提升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寫作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微寫作,充分發揮出其作用,促進寫作教學效果的提升。
高中生要面對高考的檢驗,所以,高考變成家長、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學生的成績,大多數學生和教師都是圍繞考點學習和教學,雖然微寫作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得到了運用,且效果較好,然而各方關注的還是成績。所以,教師和學校對微寫作的重視度不足,在課堂中圍繞微寫作的訓練自然不足。如果運用網絡讓學生練習微寫作,就會給語文教學帶來較大的考驗,這是由于一些學校不能提供網絡平臺。
很多學生在微寫作學習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不足,不能精煉語言;不能準確的把握寫作命題;沒有掌握寫作手法;寫作內容空洞,素材不足[1]。教師對微寫作教學的不重視,導致對學生的教學指導有限,不能結合學生的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微寫作不僅是創作的過程,還是思考的過程,若是學生在寫作中無法解決碰到的問題,就會逐漸失去寫作的積極性和興趣[1]。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微寫作,要讓學生先審題,細致的觀察題目內容,有效的挖掘切入點,正確的把握能夠應用的拓展點以及主題內容,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實施微寫作。在平日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細致的觀察,這對于學生微寫作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比如,在學習“雨巷”時,其中描述了“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為了讓學生深入的了解對于丁香般姑娘的認識,仔細的觀察詩的細節,就可以進行趣味課堂活動。先讓學生慢讀課文,結合其中描述的景象,在白紙上作畫,同學之間相互展示,讓學生細致的品味課文中的字詞,學生會逐漸融入到詩中所描繪的雨巷情景中。學生的繪畫能力參差不齊,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培養其觀察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觀點,立足于某個切入點,通過微寫作闡述丁香姑娘的心理活動或者是雨巷,實現教學目的,鍛煉學生的微寫作能力。
高中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對于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會有自己的想法,微寫作就可以給學生提供表達空間以及平臺。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發揮,鼓勵學生不限制在框架中,讓學生最大程度的展現自己的思維和風采,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就要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的片段,具體的給學生講解林黛玉進賈府的有關內容。教師還要增加和學生的溝通,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表達出微評,為學生的微寫作提供保障。很多學生都沒有看到《紅樓夢》,基于教師細致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整體上認識其中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進行微寫作,實現教學目的。
要想讓學生形成自我檢查修改的良好習慣,激發其創作意圖,就需要具備合理的評價機制。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教師就要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方式,讓學生認真的閱讀同學和自己的文章,并且按照相應的維度打分,說出作文的優點和不足,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優化和補充自己的文章,逐漸提升其寫作能力[2]。教師在評價學生微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客觀、專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反思以及改正。教師還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微寫作活動,如,故事續寫創意交流會、微作文比賽等,提升其競爭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這也是提升學生微寫作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其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鍛煉學生的微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及時的摘錄優美的語句以及文章,之后讓學生結合這些內容微寫作,模仿別人的寫作方法、結構、用詞等,進而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微寫作質量,形成自己的寫作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把好關,讓學生認真的對待仿寫,如果發現學生應付了事或是抄襲,那么教師就要及時引導,讓學生意識到微寫作的重要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微寫作中。比如,在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這篇文章的語言精美雅致,將口語和書面語、短句和長句、整句和散句進行結合,還有優美的比喻,有利于對學生的語言進行豐富。教師在教學中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學習文章的景物特點以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寫景抒情類文章的基本結構,文章中使用了很多精美的語言,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仿寫,不僅要模仿景物的描寫,還要滲透思想感情,提升學生的微寫作質量,實現教學目的[2]。
綜上所述,現階段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對高中作文也實施了改革,這也促進了微寫作的產生和發展,其和傳統的語文作文教學不同,基于運用微寫作,可以給學生留出更大的想象空間,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寫作能力。所以,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微寫作的優勢,將其科學的應用到教學中,為學生寫作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