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俐
(重慶市渝高中學校 重慶 400039)
在實施教育活動時,雖然可以應用的教育元素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實現溝通目標,展現知識內涵的主要載體還是語言。所以,在筆者看來,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成為能夠駕馭語言元素的大師。尤其是對于初中數學教育者而言,我們不僅僅要能夠簡潔、準確的應用數學化的語言,我們還需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借助語言激活學生的情感、思維、生活認知,進而促使初中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與我們對話,進而讓數學課堂能夠實現預期目標。作為初中數學教育者,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關注了語言的應用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本文中筆者就將自己的探究心得進行了分享[1]。
在這里筆者還是要提及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在筆者看來,因為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與學生都變得“非常急躁”,為了得到高分,弱化了教育空間的人文化元素,弱化了學生內在感悟的積累,當然也忽視了學生能力素養的生成。在我們改變了教育理念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對于學生的發展方向調整為“能力”。而因為這種改變,教育空間中學生擁有了可持續發展空間。不過,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學生語言能力的應用與提升往往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如數學本身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的數學符號語言以及各種繁多的圖表以及圖形。這些顯性的特征讓很多學生望而生畏,而對于數學教師而言,在應試教育的推動下,學習數學就只是為了取得一個較好的分數。所以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只需要記住公式,背住定理就可以了。忽視了對知識緣由的教授,目的性過強就導致了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不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精心設計教學語言。從而使學生在既定的認知當中更加缺乏對數學的興趣。
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人們往往對于教師的期待極高。但是,在筆者看來,教師們雖然畢業于專業的學校,在教育一線進行了反反復復的技能錘煉,也始終接受專業培訓,但是,很多教師在語言能力方面還是會顯現出很多的“不足”。如現階段的數學教師幾乎都是理科出身,因此,在語言藝術方面本身就不具有優勢。許多數學教師尤其是剛畢業的新手型教師,由于語言功底不足,缺乏語言技巧,也許專業方面很強,但是卻難以流暢精準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導致學生接收出現偏差,影響教學效果。
在筆者看來,數學教師在應用語言的過程中,要能夠同時啟動學生的智商與情商。所以教師需要美化自己的語言,更需要保持語言的嚴謹性。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時,我們的語言要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與外延,促使學生也養成良好的數學用語習慣。例如,對垂直的性質是這樣描述的:“同一平面內,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該直線平行。”這里的“同一平面”“有且只有”,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漏掉了這兩個,那么概念就會全變,從而導致教學失敗。因此教學語言必須嚴謹準確。同時,數學教學語言要簡潔,不能拖泥帶水,簡潔的語言會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加明朗。最后,教學語言一定要有序,初中數學內容是螺旋上升的。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主線,逐層遞進。
在人們的認知中,數學教師的語言一定是“呆板”的,尤其是在強調了嚴謹性之后,數學教師的語言更需要做到“字字精準”。但是,筆者看來,人們的認知是錯誤的,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他們在實施教學活動時,不僅僅要傳遞知識信息,還需要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促使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情感。基于此,筆者建議,在教師應用語言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到讓自己的語言“靈動”有吸引力。
在前面筆者已經強調了數學語言的“嚴謹”性與“靈動”性,不過筆者認為,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也是最能體現數學教學特色的一點,那就是數學教師的語言要能夠啟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生成強烈的求知欲,并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被一次次的激活思維,進而可以舉一反三,構建出可以活學活用的知識體系。實踐證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知識。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要讓學生學會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語言上更具有啟發性與引導性。新課程改革以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教師角色的變化,教師有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那么,從教學語言方面來看的話,教師的教學語言就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性和啟發性。相較于直接講授答案,把知識硬塞給學生,運用具有聯想、類比等豐富的具有啟發性的教學語言則更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精神,啟發學生的思維[2]。
綜上所述,在教師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憑借的載體雖然越來越多,但是筆者認為其中教育價值最大的還是語言。作為初中數學教育者,我們面對的學生問題最多而且大多數是顯性的,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就更需要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借助每一次的對話活動,促使初中學生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促使初中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與我們交流,進而生成數學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