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霈瑤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漢中 723002)
《生物化學》是面向臨床醫學、藥學、口腔護理等醫學專業的相關課程,其主要的教學任務是通過讓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理解生物化學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為接下來的專業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目前,思政教育逐步被重視起來,國家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具備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因此,教師應注重挖掘《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特點,讓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職《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師自身教學觀念有著重要聯系,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根據課程思政教學內涵明確《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那就可以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如果缺乏對課程思政教學重要性的認識,錯誤的認為課程教學只需要將課本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沒有必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與專業課程知識相結合,這無疑就降低了《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對此,教師應從自身做起,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課程思政對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的重要性,積極地采取措施改變這一現狀,促進《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
教師首先應對自己進行一個充分且全面的了解,重新認識《生物化學》這一門課程。教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對自己進行評價,第一,詢問其他教師,同樣都是《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師,但每一個人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可以詢問其他教師,讓他們對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吸取并改善。第二,讓學生對自己做出評價,教師的教學主體就是學生,所以,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對教師教學的優點和不足指出來,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改善,從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水平。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對當前國家對于課程思政教學要求進行了解,而后根據當前《生物化學》課程教學要求來確定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這樣才可以保證教學質量。而且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尋高職學校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書,并進行系統的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
此外,教師應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基本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思考哪些內容能夠與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相結合,應該以什么樣的手段來進行有效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并且將其進行歸納和整理,做好《生物化學》教育的大綱。緊接著,應有意識強化《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對每一個教學科目來說都十分重要,只有明確清晰且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才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更有方向性,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教師應注重在原有的知識教學基礎上融入思政教育,讓學生在掌握《生物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制定總目標的同時一定不要忘了目標的分化,將目標進行拆解,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安排將總目標細分,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并且根據課程的進度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改,讓學生在每節課的學習中都學有所獲,豐富自己的醫學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通過強化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可以使教師更加明確教育方向和教育內容,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為今后的課程教學和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打下扎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聯合其他《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對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形成一致的教學意見,有效提高每一位教師對課程教學目標和授課內容的把握,保證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育人能力。
《生物化學》課程的知識具有多而繁雜的特點,對于每一類知識的教學,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效率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師一定不能沿用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方法,而是應積極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有效的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結構式教學是指將整個課堂教學劃分成幾個階段,在規定的時間內展開規定內容的教學,所以教師應注重構建結構化的課堂,確保學生專業知識與思想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教學的前五分鐘,也就是課堂導入環節,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迅速地進入上課狀態,還可以進行價值觀的有效傳遞,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講解著名人物故事,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介紹一個我國生物醫學界非常著名的人物來進行開啟本節課的教學。以屠呦呦研究出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為例,教師可以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艱辛歷程通過視頻的呈現方式讓學生進行觀看,從中看到這些科學家在面對巨大的壓力仍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研究,最終取得成功,向學生傳遞堅持不懈、不輕易言敗的精神和思想觀念。通過這種在課堂導入環節中講解名人故事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緊接著,在接下來的三十分鐘內,教師可以針對屠呦呦研究的瘧疾來開展相應的教學,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在最后的十分鐘內,教師也應進行相應的教學規劃,將屠呦呦的事件再次提出來,并且從另一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對屠呦呦在研究出青蒿素之后,為廣大的人民群眾著想,她針對性青蒿素成本高,難以根治等缺點,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大大減輕了病人治療瘧疾的負擔,而且不會反復發作,這充分體現了一個醫學者為病人著想的基本素養和高尚的醫德,為學生樹立榜樣,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升華。教師通過結構式教學,可以顯著提高《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在有效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于《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來說,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可以通過列舉科學研究案例來開展教學的,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可以使學生通過聯系事例在自己的腦海中提取出所要運用的知識,讓學生將事例與知識匹配,從而形成有效的記憶點,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還可以采取事例列舉法來開展《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采取先將知識點列舉出來,然后進行逐一舉例的教學。以蛋白質的化學分類和蛋白質結構的知識點為例,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對蛋白質的概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緊接著,列舉相關的名人事例,比如1965年,中國科學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通過人工結晶培養有活性的牛胰島素,突破了這一醫學難題,從而讓學生將這一事例與蛋白質的分類相結合,形成記憶點,緊接著,教師還應向學生闡述,這一發現為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列舉鄒承魯是在國際上最早嘗試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的人,從而將蛋白質結構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并且通過介紹鄒承魯的事跡來培養學生嚴謹求學的精神。在核酸化學部分,教師可以列舉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生,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李振生研究小麥雜交的具體事跡和過程再次通過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且將這一發現對國際的影響向學生進行詳細的說明,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讓學生將核酸的知識與之相匹配,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
從根本上說,《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聯系知識,而且《生物化學》課程是與各類醫學專業息息相關的,而醫學最終是服務于社會的,尤其是高職的醫學專業,其實用性更大,因此,教師應注重采取實踐教學法來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心民生健康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并且嘗試去解決社會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以目前最為熱門的醫學話題“新冠肺炎”為例,教師可以先列舉鐘南山院士在新冠肺炎爆發時以84歲的高齡奔赴武漢重災區的事跡,激發學生敢于擔當的精神。緊接著,教師可以開展實踐課,鼓勵學生對新冠病毒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看看自己能不能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進行社會性的研究,教師還可以針對前些年的“毒奶粉”事件來讓學生結合蛋白質的相關知識進行研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用什么樣的蛋白質檢測方法才能避免“毒奶粉”事件的再次發生,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實踐,比如,在高職學校的大型運動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個小的醫療團隊,在運動員出現各種突發情況時,運用《生物化學》課程的相關知識來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解決突發情況,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考試也是對學生知識運用的一項重要檢測方式,教師可以在考試的題目當中滲透思政教育,將一些關于思想品質,社會責任和職業素養的問題寫在考試題目當中,讓生進行作答,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各個環節當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高職學校應注重《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強化教學目標,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滲透,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職業道德素養和生物化學知識學習運用能力的雙重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