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選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第一中學 甘肅平涼 744400)
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都是一個教學難點。由于文言文大多言語晦澀且句式變化多樣,常常給高中生帶來諸多學習壓力,如果教師依然秉承言語填灌教學方式的話,不但難以獲得好的教學收益,而且容易挫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厭惡或畏難情緒,給后續教學埋下隱患。對此,教師應當立足“互聯網+”的時代教育形式,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在正視“互聯網+”之于文言文教學改革機遇的同時,加強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的教學滲透,打造“互聯網+教育”的文言文教學新常態,從而在實現教學效果提升和學生能力發展雙向目標的同時,為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注入更多活力。
客觀地說,教師的觀念將會對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結果有著直接性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有著較強的滯后性特征。他們的教學往往以“師主生從”觀念為核心,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逐字逐句的分析來講解句法、詞義等知識點,學生則忙于記憶譯文和背誦詞句,進而使得文言文教學呈現出一種“教師掌握課堂節奏,學生被動接受灌輸”的情境,這顯然是無法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而在互聯網的支撐下,教師可借媒體與信息手段,來進行授課,這既能減輕他們的授課任務,又能助力其革新觀念,從而逐步營造出一種“以學定教”和“生本教育”的文言文課堂常態。
在新課改旗幟下,教學方法的改革已經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引入趣味性、實效性以及多樣性的教學方法,關系著文言文教學效果的好壞。這幾年,面對課程改革要求,一些語文教師也紛紛開始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但在實踐操作中,大多數都是“換湯不換藥”,言語填灌的教學方式依然是文言文教學主流。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的途徑得到了有力的拓寬,教師既可以運用信息或媒體手段來形象化地展現古文內容,營造一種視聽一體、多姿多彩的課堂環境,又能運用網絡手段,使課堂容量得到充分增加,并突破現實課堂的教育壁壘,為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和更為多樣的文言文學習契機,這對于語文教學改革將會大有裨益。
對于高中生來說,文言文中蘊含很多晦澀字詞且大多篇幅較長,學習起來往往難度較大,所以一些學生會出現談古文而色變的情況。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各階段教育的重要改革趨勢,對于文言文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可將學生熟知熟用的網絡與信息手段引入到教學中來,這樣一方面能夠增添課堂趣味性,使學生能夠保持長久的文言文學習活力,另一方面也能運用音頻、微課等手段,將枯燥晦澀的文字躍然于學生面前,從而降低其學習難度,助力其突破文言文學習難點,領悟其中的情感內涵,從而促使教學效果得以充分有效的提升。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他們只有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才會以更熱情和更飽滿的姿態投身于學習中來,進而獲得學習收益的提升和能力的發展。這也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啟示,那就是要時刻把握興趣激發這一主線。而若想實現這一點,依靠以往言語填灌形式的教學顯然是不可取的。所以,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快速認知古文中的詞語內涵、領悟古文中的情感主旨,教師不妨將視角投向于信息手段之上,通過圖片、音頻以及影像等方式,來形象化地展現文言文之上,讓枯燥的詞句變得有聲有色,讓干癟的人物形象變得立體逼真,從而創設一種信息技術形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文言文學習中保持長久活力,并快速構建起文言文知識框架,掌握好其中的內容要點。例如,在講授《詩經兩首》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展示央視的《詩經》或《中華文明之光》專題影像片段,通過影像中的解說,來深化學生認知,擴展其文化視野,接著教師可指引學生朗誦或閱讀課文,并在期間播放一段詩經配樂,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創設視聽一體化的古文學習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高效文言文課堂的構建奠基。
由于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高,加上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各有不同,造成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將其充分把握和理解透徹。而且在文言文學習中,每一位學生都可能會存有一絲疑惑,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是文言文教學的關鍵所在。而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代表性技術,能夠為文言文教學提供更為優質且高效的科技助力。一方面,它有著直觀形象和內容精煉的特點,能夠將文言文的要點、框架等形象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便捷和深刻地領悟到其中的知識點精髓,進而提高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她有著長度適中、播放方便、資源豐富等特點,能夠增加文言文授課的容量,使學生能夠在有限課時內學習到更多文言文知識,獲得更多學習收益。所以,教師可將微課滲入到文言文教學中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優勢,助力學生突破學習難點。例如,在講授《六國論》時,本課中虛詞的理解與應用是一個難點。對此,教師首先可依據教學內容,制作精良的微課。在微課中既要包括,詞句解釋、翻譯方法等方面的內容,也要擁有一些與虛詞教學相關的句例與問題。如教師可引入幾組句子,設置虛詞用法的問題,讓他們分析“以有尺寸之地”“秦之所大欲”以及“較秦之所得”中“之”字的不同用法。然后,教師可將其展示于課堂之上,結合課文講授,指引學生進行觀摩與思考。這樣不但能給予學生別樣的學習體驗,而且還能通過個性化的方式,降低其學習難度,讓他們掌握知識難點,從而獲得學習效果的提升。
在互聯網上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文言文教學資源,能夠助力高中文言文教學沖破教學資源的限制。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整理很長時間的文字教案,或者翻閱很多書籍來完善課例。但現在,教師只需要依托網絡技術,便可獲得大量豐富性與內涵性較高的文言文教學資源,將這些資源引入到教學中來,對于學生文言文學習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都是極為有利的。面對這些多樣的文言文網絡資源,學生可實現自身認知的深化,如在講述“赤壁賦”時,教師可以引入一段關于赤壁之戰的文字或音頻介紹,從而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使他們能夠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與經過形成綜合性的認知,助力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與要義。與此同時,依托網絡資源,教師還可開展針對性的古文練習,使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得到有序化提升。例如,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對一些古今異義字、同義字、同音字、通假字、一詞多義等知識點的認知不夠深刻,且經常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的情況,對此,教師可引入相關的網絡資源,指引學生對這些古文字詞進行理解,這樣改變以往重復性的古文字詞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又能讓學生獲得系統性的古文字詞學習,深化他們對文言文特殊字詞的認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指引學生依據網絡技術之便,對文言文相關知識點進行搜索,使他們能夠對所學的古文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同時讓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逐步獲得自學、思考、實踐以及處理問題等能力的發展。
眾所周知,若想保證教學效果的話,單純依靠課堂授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輔以科學有效的課后輔導,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學生認知的內化發展。所以,在互聯網+背景下,語文教師可借助網絡技術溝通便捷、實時互動的特點,打造網絡化的文言文教學平臺,讓課堂教學得以有力延伸。具體來說,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教師可借助社交軟件之便,組建班級QQ群與微信群,然后將文言文微課、文言文閱讀材料、數字試題等上傳到群中,指引學生進行課后的觀看與練習,從而以學生喜歡和熟悉的方式,來推進課后輔導和課后練習,激起他們的自學和練習熱情。其次,教師可立足網絡平臺之便,定期與學生展開文言文手法、譯文、閱讀理解等方面的交流,搭建線上形式的文言文教學新常態,從中把握學生的學習疑問,進而采取網絡聯線輔導和課堂集中授課相結合的方式來逐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賦予文言文教學新的發展活力。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改革機遇。語文教師還需秉承現代化與創新化的教學觀念,將信息手段、網絡技術等滲入到教學中來,不斷創新文言文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和趣味化的文言文學習環境,以此來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為其文言文學習效果的提升以及語文素養的發展做好奠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