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羽,王覓,郭心懿
[摘要]本文選取中國知網近20年188篇CSSCI來源期刊作為研究對象,運用Bicomb2.0和SPSS20.0軟件,采取共詞分析、聚類分析及多維尺度分析法,通過描繪知識圖譜深入探究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研究發現,基礎教育信息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發展策略、信息化評估、信息化建設、教育均衡發展4個方面。基于此,筆者對未來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必將成為基礎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課堂教學新范式,而新一輪技術賦能教育將促使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力再提升;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發生改變,學生將以更強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從容應對終身學習的考量。
[關鍵詞] 基礎教育;教育信息化;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6-011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9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創新的戰略選擇[1]。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志。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到2035年我國要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必由之路[2]。2020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教育信息化的顯著作用: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教育信息化有效支撐了近3億師生開展在線教學,為全國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貢獻[3]。縱觀世界,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各國實現人力資源強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美國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連續5次制定并發布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實施一系列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并取得顯著成效[4];韓國先后發布了5份教育信息化規劃Master Plan計劃,試圖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5];與此同時,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助推教育信息化發展。
基礎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6]。唯有不斷提高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方能助推我國信息素養邁上新臺階。然而,自《規劃》頒布以來,綜觀已有文獻,有關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分析的文獻少之又少。鑒于此,本研究擬采用文獻計量學與知識圖譜相結合的方法,宏觀了解目前國內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狀況,以期為后續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樣本來源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檢索平臺,以題名=“基礎教育信息化”或題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為檢索條件,來源類別限定為CSSCI來源期刊,時間范圍限定為2000—2020年,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93篇,剔除會議通知、會議報告、簡訊等無關文獻,最終得到樣本數188篇,將這188篇文獻的題錄信息以自定義格式導出,并將文本文件以ANSI格式編碼,以便后期運用Bicomb2.0進行詞頻分析。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詞頻分析法、相異矩陣分析法、聚類分析法以及多維尺度分析法。具體研究內容與過程(如圖1所示)。首先,通過Bicomb2.0對樣本進行關鍵詞提取、數據清洗、詞頻統計,進而生成詞篇矩陣;其次,利用SPSS20.0進行Ochiai系數相似矩陣轉換,通過將“1”與相似矩陣作差的方式,得到相異矩陣;最后,把相異矩陣導入SPSS20.0軟件,在進行聚類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尺度分析,從而探討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熱點及未來發展趨勢。
三、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關鍵詞詞頻統計
利用Bicomb2.0軟件進行詞頻統計,經過數據清洗,即剔除“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等無意義關鍵詞并對同義詞(如:評判模型、評價模型、評估模型等)進行合并后,得到有效關鍵詞561個。對關鍵詞標準化排序后,根據普賴斯公式確定高頻閾值,其中,Nmax表示關鍵詞的頻次最高值[7]。通過詞頻統計可知,本研究的最高頻次為49,根據取整原則,確定高頻閾值M=5,由此得到本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有27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這27個關鍵詞出現詞頻均≥5次,總呈現頻次為233次,占關鍵詞總頻次的41.53%。其中,基礎教育(49次)、評估模型(14次)、策略(13次)、政策(12次)、信息化應用(11次)的出現頻次較高。這表明目前很多研究者圍繞基礎教育信息化進行評估模型的構建,研究相關政策并提出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策略,同時,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信息化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二)Ochiai 高頻關鍵詞相異系數矩陣
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不僅體現在關鍵詞的出現頻次上,關鍵詞之間的關系也是研究重點[8]。本研究試圖構建相異矩陣來直觀反映兩兩關鍵詞之間的差異程度。首先,利用Bicomb2.0軟件生成了27×27的高頻關鍵詞詞篇矩陣;其次,將詞篇矩陣導入SPSS20.0數據統計軟件,選取Ochiai系數將其生成共詞相似矩陣;最后,通過將“1”與相似矩陣作差的方式,生成相異矩陣。相異矩陣表示關鍵詞之間的相異程度,行列交叉處數值越大,表明兩者的相異性越大,相關程度越小,因而關鍵詞距離越遠[9];反之,數值越接近0,說明兩關鍵詞之間關系越緊密(部分相異矩陣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對角線處均為0,這表明各關鍵詞與自身關系最為緊密。其中,行列交叉處數值為1的表明兩關鍵詞關系最遠。與“基礎教育”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信息化應用、政策、策略、評估模型和基礎教育資源,由此可知基礎教育與信息化應用關鍵詞的相關程度最大,這可能與當前研究者更加關注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方向及效果等方面密切相關。
(三)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是將關聯密切的關鍵詞聚在一起,形成類團[10],類團內關鍵詞距離最近,而類團間關鍵詞距離較遠。將關鍵詞相異系數矩陣導入SPSS20.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聚類圖(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熱點可以聚合為4個類團。
類團1包括基礎教育資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課程、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中小學、農遠工程、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等11個關鍵詞。基礎教育資源是當前研究的熱點,通過對信息化教學資源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當前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同時,農村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關注點,國家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與舉措,助推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
類團2包括評估模型、績效評估、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評價指標體系、信息素養等6個關鍵詞。這一類團主要聚焦于開展基礎教育信息化績效評估。通過聚類得知,一些研究者通過構建績效評估模型或評價指標體系來評估當前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而信息化應用是構成績效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
類團3包括策略、發展現狀、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等4個關鍵詞。對現階段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研究是提出應對策略的前提,當前不少研究者聚焦于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期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類團4包括教育公平、教育技術、均衡發展、城鄉差異、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等6個關鍵詞。在基礎教育信息化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技術賦能教育將有效地支撐基礎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發展,也是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核心動力[11]。教育技術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能有效縮小城鄉差異,推動基礎教育向著更加優質、均衡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四、研究熱點分析
多維尺度分析是根據關鍵詞之間的“距離”,即關系緊密程度對研究問題進行聚類,以全面反應主要研究角度和熱點[12]。將轉化后的關鍵詞相異矩陣導入SPSS20.0進行多維尺度分析,標準化方法采用Z分數,分析結果顯示,Stress=0.125,RSQ=0.914,即說明擬合效果良好,結合聚類圖,描繪出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由圖3得知,基礎教育信息化熱點可分為4大領域。
領域一,可概括為信息化發展策略領域。提出適合本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策略是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穩步前進的關鍵,而不同地區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不同。因此,本領域側重于對不同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例如,解月光等人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對欠發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進行充分調查,發現制約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并提出建議[13];周自波等人通過問卷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云南省滇西片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進行深入調查,從軟硬件資源、師資水平等5個方面提出阻礙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與實踐路徑[14]。
領域二,可概括為信息化評估領域。這一領域旨在構建相應的評估模型或評價指標體系,對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績效評估,研究可能解決的方案,從而更好地指導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的提升。例如,王海等人構建了包括三維框架、四個層級、五種屬性在內的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EEE模型,以期對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績效評估[15];宣小紅等人從育人本位的角度出發,構建了包括信息化設施資源、師生信息化素養、應用服務等5個維度的基礎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加強基礎教育信息化軟實力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16]。
領域三,可概括為信息化建設領域。包括對教育信息化政策、相關實踐項目、信息化教學資源及教師能力培訓等方面的研究,既包括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研究,又包括對韓國、美國等其他國家的信息化建設研究。例如,吳筱萌等人通過對北京地區6所基礎教育學校進行調研,發現3種不同類型的學校信息化建設治理模式并進行深入分析,從學校、政府、社會等層面提出助力學校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建議[17];朱莎等人運用比較研究法,對中國、美國和新加坡3個國家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政策進行比較與剖析,尋找不同國家信息化發展之間的差距,從而為我國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提供經驗與參考[18]。
領域四,可概括為教育均衡發展領域。本領域主要針對基礎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均衡發展狀況進行探討。基礎教育信息化是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異,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仍然顯著,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例如,白文倩和徐晶晶通過對《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近18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探索義務教育階段信息化資源配置現狀,最終得出包括計算機、校園網、多媒體教室等多種信息化資源在內的配置不均衡結論,并基于此結論提出促進義務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均衡發展的建議[19]。
五、發展趨勢預測
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教學加速了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也為基礎教育變革帶來了新機遇。本文將基于國內已有研究,結合我國國情,探討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新趨勢。
(一)線上線下融合成為課堂教學新范式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讓教師實現了由在校教學者到在線教學者的角色轉變,信息化教學能力也得到極大提升。后疫情時代,教師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必將成為基礎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課堂教學新范式。通過在校教師與在線教師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最終實現師資協同發展及教學評價等教學流程的優化,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切實提高不同地區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二)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力再提升
綜觀已有文獻,當前我國主要通過大范圍開展教師技能培訓、參與信息化課題引領和構建相關能力的評估模型等方式,加強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力的提升,但這種提升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低成效的水平。未來我國的關注點必將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做到分層培訓、分類引領和分級評估,充分依托時代背景,打造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教學力再提升。新一輪技術賦能教育將對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新考驗,校長應不斷加強自身的信息化領導力,教師應擅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共同從容應對新挑戰。
(三)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學設施的大力投入和基礎教育資源的全面建設,城鄉教育差異逐步縮小,學校教學資源配置日漸齊全,我國教育逐漸向優質均衡的方向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應得到轉變。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等新領域飛速發展,為不斷迎合時代的步伐,學生必須加強數據素養和科技素養,對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依賴于教師的教,更應學會個性的學,切實提高自己的數字化學習能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砥,李樅樅,周文婷,盧春.我國中部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研究——基于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5省14個市(區)的調查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6(07):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19-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7/t20200715_472891.html, 2020-07.
[4][18]朱莎,張屹,楊浩,吳砥.中、美、新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02):34-45.
[5]尉小榮,吳砥,余麗芹,饒景陽.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6(09):38-4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3/xxgk_133322.html, 2013-11.
[7]劉奕杉,王玉琳,李明鑫.詞頻分析法中高頻詞閾值界定方法適用性的實證分析[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09):42-49.
[8]孫誠,姜澤許.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研究熱點——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共詞聚類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5(11):72-76.
[9]陳瑤,胡旺,王娟.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6(09):21-26.
[10]王敏,郭文斌.我國近十年情緒調節研究熱點知識圖譜[J].心理研究,2011(05):56-59.
[11]萬昆,任友群.技術賦能: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基礎教育信息化轉型發展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20(06):98-104.
[12]翁勝斌.CNKI數據源的關鍵詞共現分析與多維尺度分析的現實方法[J].現代情報,2013(04):27-30,38.
[13]解月光,曾水兵,劉向永,李巖.可持續發展觀下欠發達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問題與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09(02):11-15.
[14]周自波,吳景松,王靜.滇西片區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及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79-86.
[15]王海,解月光,張喜艷,付海東.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EEE模型的構建與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06):39-44.
[16]宣小紅,紀效琿,石邦宏,馬世洪.育人本位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0(08):52-58.
[17]吳筱萌,魏戈,徐月,李樹玲,盧立濤.教育治理視角下的學校信息化建設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08):50-56,71.
[19]白文倩,徐晶晶.義務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8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9(10):108-11.
(責任編輯:劉增石)
The Hot Spots and Trends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Graph
ZHONG Yu, WANG Mi, GUO Xinyi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27,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188 pieces of CSSCI in the past 20 years from CNKI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By using the software BICOMB2.0 and SPSS20.0, co-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by drawing knowledge graph.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mainly focuses on four aspects: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e future: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will surely become a new paradig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y-empowered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rincipals' information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rning style of students will inevitably change and they will calmly cop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with stronger digital learning capabilities.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cluster analysis;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