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要】在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發展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本文對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融合策略進行分析,探索學生全面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526.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037—02
高校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運用,在新時代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學生了解健康標準、常見心理問題和疾病,不斷優化心理素質以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1]。在“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1.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學生立德是前提和基礎。同時,學生的健康水平也影響著個人的發展。健康不僅指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而且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咨詢,調節各種心理困惑和壓力,培養優秀的意志品質,而且可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更好地體現了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
2.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內在要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網絡科技時代的到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少部分高校學生中出現了信仰缺失、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個人功利思想嚴重、心理扭曲、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高校教育中要切實引導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錘煉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具備實踐依據。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步入新時代,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越發緊密。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3],為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依據。
2.依托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詮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體力、智力、道德品質及個性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方向和指南,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內涵。高校通過開展思政教育積極引導學生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勤奮努力的性格素養。而優秀的心理品質形成反過來又可以促成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二者相得益彰,互為基礎,相互融合,形成良性循環。
3.拓展傳統教育觀念,更新新時代思政課發展趨勢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4],對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顯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進行,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形式。而隱性教育則是通過其他課程中豐富的德育資源來開展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隱性教育中的重要環節,由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目標相同,大量的思政教育素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蘊藏充沛,并且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內涵性、隱秘性、滲透性的教育特點,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打下良好的基礎,最終達到“課程思政”的全新教育模式。
三、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方法
1.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模式。“課程思政”是將傳統的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及師資團隊對接形成密集型與全方位并存、滲透性與一體化互進的全新教育模式[5]。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呈現多元化、多維度、快速化的趨勢,各種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學生的心理適應水平有高有低,形成的道德品質參差不齊,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更加劇了這種變化。如果教師在思政課程中墨守成規、照本宣科,不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水平,脫離實際,必然會被淘汰。高校教師應該主動加強思政知識的學習,掌握學生心理變化和需求,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新教育觀念,適應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2.注重思政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與開發。在傳統教學中,思政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各有側重,缺少橫向聯系,難以發揮應有的合力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挖掘各種素材,善于結合課本知識與社會熱點,發現“思政”與“心理”的融合點。如在思政教育課堂中講述關于道德形成發展對人的心理影響,引申出無視社會規范,欺騙他人、偷竊、破壞公共財物,參與斗毆等不良道德品質是心理異常、反社會型人格形成的潛在因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講述激情狀態對人的影響時,可結合抗美援朝時代背景,指出積極的狀態可以激發人的崇高意志品質,成為積極行為的巨大動力,謳歌志愿軍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中,達到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共振效應,實現“思想共鳴和心理共情”的有效融合。
3.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教師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師德師風、穩定的心理素質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學和心理健康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對學生施加影響和改變的過程,通過教師設計的各種教育活動,能夠啟發學生自我領悟、自我督促、自我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的教學態度、教學情感、教學認知,逐步使學生達到接受、認同到內化的過程。教師的品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的建設和心理健康發展。
4.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為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平臺支撐。“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突破了教育教學的空間、時間束縛,實現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以微課、慕課為代表的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互聯網方便快捷的特點,使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心理狀態,通過對網絡輿情的預計,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思想、心理問題,應及早干預,防患于未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學生的道德規范,自覺抵制各種“低俗化”“功利化”不良思想對學生的影響。發展高校微信公眾號,推送關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秀內容,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聘請政治素質高、理論水平好的教師及時對網絡中的熱點話題進行分析研判,及時發現不良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加以干預。
5.培養復合型教師隊伍。思政教師和心理健康教師授課的內容存在差異性,各有其側重點,但由于教育目標一致,為實現深度融合打下基礎。將思政專業和心理健康專業的教師編為一個教研組,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觀摩學習等多種教研活動,讓思政元素與心理元素相互鍛造打磨、融會貫通。選派具有豐富思政工作經驗、熱愛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教師外出培訓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政水平和心理健康輔導能力,保證學生思想、心理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中應認識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課程思政”背景下,強化對學生思想道德與心理品質培養,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旭瑩.高校大學生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民長江,2020(12):226.
[2]高仕謙,吳友誼,沈曉芳,錢飛躍,吳建華.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以《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46):74-77.
[3]孫瑩.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9(09):100-103.
[4]佘雙好.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J].紅旗文稿,2019(15):24-25.
[5]王紅穎,陳寶泉.提高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14):43-45.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