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普樹
(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新入學的大學生們,以00后的姿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他們對生活的品質有更高的追求,對大學的目標更務實,對新事物、新科技有更高的接受能力,對新環境有更快的適應能力。他們一部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期待太高,認為該課程能解決所有問題,上完課就能立竿見影,然而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一部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欲無求,認為課程無用浪費時間。一位已經大學畢業學生曾說:“回想起大學時上過的這門課很想說沒有用,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知道。在社會上遇到挫折了,失敗了,受苦受難了,那時候自己的心態需要自己去調整,誰能幫得到你。這種形式主義的課有什么用,再說就算有用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種千篇一律講到底的課能有什么幫助”。據《光明日報》調查,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求多樣,但滿意度卻低,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評價上,84.0%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只有35.6%的學生表示很滿意,57.6%的學生表示一般滿意,6.8%的學生則表示不滿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總體效果不明顯。這是目前教學現狀的痛點與難點,也是我們教學創新的出發點。
高?!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我們認為還應該從個人、集體、師生關系三個層面加以思考確定新的教學目標。
1.2.1 個人層面:打開一扇門、敞開一扇窗
打開心靈的窗口,才能使人在困難面前一往無前。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一些挫折或苦痛,讓負面情緒在自己身上占據上風。但其實只要我們打開自己心靈的窗口,用希望和樂觀接納一切,往往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打開心靈的窗戶,才能夠在苦痛的背后,發現世界的繽紛與美麗。本課程教學的重點就是引導大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每個人的心靈都有一扇窗,為美好而打開,那你看到的便是幸福;若為不幸而打開,那人生便只剩痛苦!作為人生的主人,告訴自己,要敢于為自己的幸福,學會勇敢接納幸福,讓困難與坎坷不再羈絆雙腳,讓樂觀與微笑,永留心間,向美好打開自己的心靈之窗。
1.2.2 集體層面:實現助人自助
健康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在學校集體環境中,需要良好的氛圍營造,一個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集體無疑為同學們提供心靈的港灣,更利于個人的成長。因此集體層面的教學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助人者,首先必須自助,通過教學讓同學們具備助人的能力,方能助人?!蔼毩⒆灾鳌⒆灾詮姟笔侵苏弑仨毦邆涞幕舅刭|。助人自助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是一個“互助”的過程。一個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不僅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并且可以通過助人的實踐,達到提高自身能力的效果,助人自助,最終目的在于教會被幫助的人學會幫助自己,使他人具有自助的能力。如此循環往復,在助人與自助的過程中將同學們共同得到發展和提升。
1.2.3 師生關系層面:上課一學期、交心一輩子
在很多的課程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尷尬局面,既上課是師生、下課兩不看,沒有建立深厚的師生情感,一學期課程結束后有的學生甚至老師名字都沒有能記住。我們把這個師生關系比喻成“露水型”師生關系。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使然,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打破這種“露水型”師生關系。我們認為在教學目標中,必須明確師生關系目標,推動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既上課一學期,交心一輩子的師生關系。這個師生關系是對教師的高標準要求,教師必須做到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這既是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老師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終身負責制的一種責任擔當。
突破“三教中心”模式,打造“合作探究”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室中心?!耙越潭▽W”是以“教師如何教”來設計“學生如何學”,用教師的“教”來決定學生的“學”,其邏輯是教師教得好,學生必然學得好。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學生教學的需要。本課程教學創新重點打破的三教合一模式,徹底摒棄“為教而教”教育觀,建立以學生發展、心身健康需要為邏輯起點,變“適教課堂”為“適學課堂”,變“以教定學”為“以教輔學”,秉承“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激趣—激活—激動—激醒—激勵—激情”逐層遞進的整體化教學創新設計,重塑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確認識。師生角色互換,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教師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參與其中,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并改變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根據職業高校學生的自身特點,定制個性化的培養計劃,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以新課堂觀煥發課堂生命活力,以新教學觀激發課堂青春力量,以新學習觀點燃課堂學習激情,積極創設“為學而教”課堂。
在教學中學生層次往往存在差異,即學生基礎有差異,接受能力有差異,行為習慣有差異,心理狀態有差異,如果對全體學生按同一目標,同一練習來進行教學,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我們必須讓教學內容“多起來”,這里的多不是讓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紛繁復雜,而是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盡可能的囊括到每一名學生。在教學目標、學習效率、課堂提問、作業布置、質量檢測各方面均要有不同層次的要求。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們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進行了課前分層設計、課中分層教學、課后分層輔導、作業分層完成、測評后分層激勵,讓課程內容多樣化。
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課的基礎。我校使用的教材是《自助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將所教授內容分為十二章。按照迫切性、針對性、有效性、可塑性的原則,我們在認真分析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我校職業本科學生的心理特點,經過分析研究策劃,對教材知識體系進行重構。以“激趣—激活—激動—激醒—激勵—激情”逐層遞進整體化教學設計,將原來的12章轉化為6個專題。具體設計如下圖所示:
通過內容重構讓課程教學突出重點,直面問題,教學更加有的放矢。經過調查,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學生們更加喜歡,尤其對于重構后的第三講更是直面學生的痛點、敏感點、需求點。對于當前大學生理性處理各類情感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這無疑進行了一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供給側改革。
第一步打破“三教中心”“為教而教”等傳統教學觀念,讓課堂先“活起來”。課堂革命就是要破除這種知識權威,改變這種教學關系,使教學關系由單向變為交互,促進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由“教師中心”變為“學生中心”,促進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變革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第二步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參與,讓課堂“火起來”。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分享見解與信息,鼓勵學生深層理解學習內容。學生則主動作為、積極回應,以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合作實效性,理解、吸收、遷移所學知識。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學生有了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課堂也就火起來了。
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心理學知識、道理“悟”的啟發,而非知識的陳述。通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造成學生自覺地積極地要求學習的心理狀態,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維,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設計有創造因素的課后實踐作業,在作業中“悟”出道理。我校以設計開放性、探究性、自省性的課后實踐作業為主,設計好課后實踐作業的主題、組織形式、反饋形式,盡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團隊合作、自我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校課后實踐作業有:(1)我的大學九宮格,(2)一封家書,(3)觀影《前任 3》,(4)大學生手機上網情況調查,(5)我的內心世界(小論文)。如一封家書的作業,設計為給自己的家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可以是你埋藏多年的小秘密、或不便當面訴說的話語、或特別想告訴對方事和情感等等,根據內容選擇寫信對象。鼓勵同學們在這個網絡的時代里,用書信形式來訴說情懷。同學們寫信的過程就是一次坦然面對“情感問題”、解決“情感問題”過程,也是培養提升同學們溝通能力。在這過程中有忐忑、有激動、有期待,當同學們收到回信的那一刻,已是云開霧散心結已開。這就是一次美好的情感之旅。
本課程長期進行教學創新改革,實施案例導入、問題中心和個性化教學等。將每次授課按照“專題講座”講授,采用“案例導入與問題設置”教學法,選用真實和精彩的個案引出主題,設置問題并形成中心主題進行展開,以“真情、真心、真講”“三真”原則開展教學。使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體現問題解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與興趣。實行“自我體驗式作業設計”為主的考核方式,使大學生密切聯系自身問題并予以解決。從而讓學生發生“讓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