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與學生狀況變化,教學手段應與時俱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的開展,更應該依據高職學生特點與課程特點,運用有效教學手段,保證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關鍵詞: 教學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
一、教學手段概念與內涵
教育界,各學者對教學手段的定義說法不一。劉克蘭教授主編的《現代教學論》對教學手段分為狹義和廣義理解:“狹義上的教學手段,一般指‘師生教學互相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而從廣義來講,可以理解為:所謂教學手段就是‘為了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用來進行教學活動,作用于對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質的形態和力量的總和。”[1]本文所說的教學手段著眼于其廣義定義,一切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都為教學手段的應用與實施。
二、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一)實踐性優于理論性
高職學生在理論學習上是不占優勢的,因此導致他們在傳統應試教育中學業成績一般,但是我們會發現實踐能力多數同學是不差的。同時,教學活動中發現,實踐靈活性與體驗深刻性同時兼具。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更適合通過實踐與體驗獲取知識與技能及對人生的感悟。
(二)課內學習效果的有限性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現來看,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保證聽課效果。傳統教學手段對現如今高職學生來說是遠遠實現不了高效課堂目標的。他們通常被手機、睡覺等事情干擾。同時,意志力有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很多學生做事情虎頭蛇尾,甚至有頭無尾。意志力欠缺成為他們的一大短板。
(三)課外活動的積極參與性
高職院校學生雖然課堂上的主動參與性較弱,但課外活動參與積極性較高。通過了解學生的課外活動體驗,發現學生從中可以獲得有助于身心成長的知識。課外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成長機會,通過活動,學生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最終成長自己。所以,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可以擴展到教室之外的更廣闊空間。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手段實施途徑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主要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體驗各類心理運作模式,萌生提高自我心理健康素質的愿望。因此,課堂教學效果優劣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及自我關注程度。為此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1.優化的知識講授
知識講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是一個必要的環節。因此,知識怎樣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是這一環節的關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注重知識傳授方法,從高職學生特點及能力素質出發,尋找學生能夠理解或者可以接受的詞匯及表達方式進行知識講授,同時細心總結如何吸引并保持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精心備課組織教學內容,認真制作PPT課件,搜集多種教學資料。
2.貼切的活動體驗
為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效果,我院心理教師積極搜集并創新各種活動體驗,最大限度利用教學條件,組織學生參與各項心理活動,通過活動互動,增加學生的課堂體驗機會及反思成長。例如,中心教師在不同主題模塊會設置不同活動體驗,如人際交往的“抓手指”、“愛的撫摸”;環境適應的“隨意走動換位”;自信心提升的“分鐘拍手”等。
3.真實的案例講述
案例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案例的講述與探討可以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情景模擬,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思考一些問題,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課堂體驗及收獲會更多。
(二)課外影響
受辦學條件及學生學制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環境及學時安排都是不盡完美的。只利用課上時間,讓學生關注和了解心理健康這一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但是,想讓學生真正提高心理素質,得到成長,不是課上時間能夠完成的,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陣地應該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日常意識,通過課外一些活動增加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及自我提高。為此,教學范圍應延伸,教學手段應更加豐富。
1.組織“5.25”心理健康周活動
“5.25”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愛我”的諧音,意為關愛自我的心理成長和健康,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通過組織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大多數在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有所了解,能夠關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同時,引導他們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活動體驗,增加他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促進他們心理成長。
2.舉辦心理沙龍
召集有需要及有興趣的學生,開展專題討論與交流,對學生自我認知及情緒整理等心理健康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收獲。
3.組織心理委員培訓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定期對心理委員進行相關培訓,通過發揮各院系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及時掌握并幫助教師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切實發揮學生的朋輩輔導作用。
4.指導心理協會活動
心理協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陣地,通過指導心理協會舉辦各類專題活動,增加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途徑,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范圍。例如,心理協會組織定期的常規活動,并有專題活動適時展開。
5.課程網站建設
網絡新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順勢而為。如大力加強網站建設,定期上傳一些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及其他素材,使學生從網絡上獲取一些心理知識;同時開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QQ、騰訊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心理小知識,充分利用網絡新平臺。
參考文獻:
[1]唐智松.芻議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J].教育改革,1998,(3):16-18.
[2]劉桐.淺談現代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手段[J].教育管理,2014,(6):143.
[3]舒敏.教學手段評價模型的建構與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