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冬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養成德育素養的基礎階段。立德樹人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校本課程的開發在于能夠貼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的發展現狀,制定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德育校本課程,以此作為提高學生德育理論的基礎內容,為提高學生的德育核心素養做好鋪墊。故對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13
小學生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充滿了好奇心,但由于自身缺乏較強的明辨是非的觀念,容易產生出一些負面的心理情緒,這會影響學生構建良好的道德觀念。而結合學習實情,為學生量身定制德育校本課程,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德育管理,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一、了解民意,構建課程體系
在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方面應對教師、學生、家長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解,包括每個層面人物對德育教學開展存在的看法和意見,然后對上述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比對,并以此為依據,為學生構建課程體系。還應與一線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以此豐富課堂體系的具體內容。學校也應通過在校內安裝意見箱的方式,鼓勵教師在意見箱中投稿,闡明自己對學校設置校本課程內容的建議[1]。學校也應定期組織德育實施進度的會議,了解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進程。在會議中,學校應鼓勵全體教職員工對德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提出意見,并讓不同崗位的教職員工都可從自身層面、自身角度和視野去進行分析,提出差異化的德育課程體系建設內容,以此確保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層次性。也可通過會議,打造一個民主、開發、自由、和諧的德育教育環境,有效提高本校教職員工的德育素養,進而為學生打造榜樣的理論,也可使德育校本課程內容體系更具有效性。
二、注重實踐,完善德育形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有效提高德育教育開展的有效性,學校應注意帶領全校教職員工及學生參加一些德育實踐活動,以期在活動過程中激發參與者的德育情感。學校還可帶領教職員工及學生開展德育活動,比如可開展多元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包括在校園內開展建設校園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的工作,也可將德育活動向校園外進行拓展,可深入到一些社區、社會福利機構等處,進行一些德育實踐活動,真正為他人送去溫暖和關愛,以此確保德育形式的有效完善,也可讓教職員工及學生通過實踐,真正體會到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行有機融合統一,培養教職員工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了德育素養。在這一基礎上,學校可將德育實踐教育的內容納入德育課程體系,這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完善性和真實性,使學生能夠通過校本課程的內容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德育實踐的重要性,懂得德育理論是提高德育實踐的基礎,而德育實踐又可促進學生理解德育理論,二者具有較強的相輔相成性。同時,由于德育實踐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場面也較多,且與本校教職員工及學生都有關系,因此,將這些內容融入在校本德育課程中,也可激發學生的歸屬感,讓學生產生較強的代入感,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精準地認知德育教學內容,提高實踐學習能力。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根據校本課程的內容,鼓勵學生進行模仿,通過自主實踐調動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主體意識。
三、多元學習,優化內容設置
在小學德育課堂教學環節,學校可帶領教師開展多元學習,通過學習優化內容設置,以此確保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具教育教學價值。為提高教師編纂校本教材的能力,學校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教師進行能力培養。學校可通過考查、自主報名相結合的模式,評選出一批具有上進心,力爭做好德育校本課程研發工作的教師,將其組成優秀教師團隊,帶領其深入到上級單位,對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編纂工作進行學習,以此提高自身的校本課程的編纂能力。此外,學校還可聘請一部分德育教材編纂方面的專家學者進入學校,以便對校園所有教師開展德育校本課程的編纂工作。由于走出去的模式不可能讓學校所有教師都去參加培訓,還需留守一部分教師在學校完成教學,而請進來的教學模式則恰好彌補了這方面的缺位,專家學者來到學校后,可分批次地對教師進行培養,這會拓展教學的學習范圍,使每名教師都可參加到培訓中,以此在整體層面提高學校的教師的德育校本課程編輯能力[2]。此外,在教師編纂教材的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礎上,學校也可根據教師的實際能力對教師進行分層,讓教師能夠在編纂教材的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長處和優勢,同時,在編纂過程中,也可確保不同教師之間進行共同學習、互相切磋,從而不僅可確保校本教材內容的完善性,也可讓教師之間在溝通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形成與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合作效果。再者,學校也可邀請一些其他學校的教師來到學習幫助本校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編制,可交換編纂校本課程的經驗,對其他學校編纂校本課程的不足之處進行借鑒。同時,不同學校的教師之間還可開展溝通,通過交流共享編纂校本課程的經驗,以此提高編纂能力。此外,也可對學校在實施德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通過意見交換能夠拓展自身的視野,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突破口。這種根據學校發生的問題來設計的解決方案,也更具現實意義,可更加高效地解決在實際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解決效率和質量。
四、動態觀察,修正課程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始階段,由于思想發育不夠完善,思想的外在表現也會存在一定的變化性。因此,結合小學生的這一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可對學生開展動態化的觀察,以此可確保對學生的思想形成有效了解,并總結學生的身心變化規律,修正并完善德育校本內容。教師可將觀察到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總結,可將同一個類型的題目編制在同一個單元內,并將問題相對應的解決模式進行完善,使不同的問題都有相對應的解決策略,這可提高編纂教材的有效性,也可更加高效地發揮出德育校本教材的指導作用。再者,還可將學校發生的一些具有典型德育意義的事情編纂入德育教材,在編纂的過程中,可將德育事跡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的形式進行體現,將德育事跡的理論內容進行提煉,以此便于學生理解德育理論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將德育事跡的全部來龍去脈以具體的方式進行表述,讓學生在理解德育理論后,再學習和感悟德育真實事件的魅力,使學生能夠在整體層面對德育實踐的理論與實踐內容進行統一認知,進而也可體現出德育校本教材的重要價值,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德育綜合素養的有效目的。在學生通過學習校本課程有所提高德育素養的基礎上,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對德育理論積極踐行,力爭做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助人為樂的事情,只要學生德育踐行開展得法,且長期堅持,教師就可擇優選擇一批優秀的德育行為踐行者,并將其的事跡在校本德育課程中進行體現,以此鼓勵學生能夠主動踐行德育工作,在實際行為中提升德育素養。
五、家校合作,提高德育素養
隨著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教學方式也應進行拓展,單純的學校教育已經無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尤其對于小學教育工作而言,學生的年紀小,自主意識相對較差,單純依托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難以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教育引導,這不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可通過家校合作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使學生能夠全方位、無死角地進行德育知識的學習。家長還可帶領學生從家庭和社會兩個角度進行德育學習,進而彌補學校方面相對單一的德育教育。教師可以一個學期為單位,召開一次家長會議,讓所有家長及學生代表參加會議,目的在于將家庭學習德育內容的情況進行交流,并總結出具有重要德育教育意義的內容,還應將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涌現出的真實的德育事件進行反饋。教師可綜合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內容,將其納入德育校本教材中,以此豐富教材內容,拓展教材范圍,使德育教材的內容涵蓋面更廣[3]。此外,教師在編纂教材的過程中,也可邀請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對教材內容進行評論,教師應對評論內容進行記錄,并組織教師團隊從多元層面將上述內容進行總結,逐一羅列出其中的要點內容,并經過討論制定出整改和完善的方法,從而確保德育校本課程內容更加完善和系統,凸顯出其實用性較強的教學價值,為學生構建一個體系化的德育學習空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育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育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可為學生后續環節進行德育學習做好鋪墊。校本德育教材的開發與應用,其主要價值在于具有較強的個性特征,與本學校的教學特點相吻合。此外,校本德育教材中的人物更多的是本校教職員工、學生的真實事跡,這會增強德育教學的代入感,這種身邊榜樣的力量,也可更加深刻地影響到身邊人,可高質量、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參考文獻:
[1] ? 趙文珍.“德教合一”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2):45.
[2] ? 錢梅娟.“1+5A”德育校本課程的文化意蘊[J].上海教育科研,2020(10):94.
[3] ? 陳德奎.淺議構建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原則與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