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慶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朗讀,既能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高中語文朗讀教學依然存在諸如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朗讀目標不明確、朗讀形式單一、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等問題,需要教師采取恰當舉措予以解決,切實發揮朗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朗讀教學;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59
朗讀,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將作品內容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方法。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握作品主題,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情感方面的認知。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鼓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可見朗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高中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朱自清先生在《朗讀論》中曾經特別強調:“讀的用處最大,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特別注重它?!钡窃诟咧姓Z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任務繁重,很多教師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條分縷析地“講問教學”,以講代讀,一講到底,把原本屬于朗讀的時間變為教師的講授時間,以教代讀的方式使學生難以真正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即使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朗讀環節,但是留給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到五分鐘,學生還沒有讀完就轉入下一環節的學習,使得朗讀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
(二)朗讀目標不明確
雖然有些教師認識到了朗讀的重要性,在課堂上給學生預留了朗讀時間,但是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并沒有給學生明確朗讀目標,也沒有提出具體要求,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為了讀而讀,讀得“盲目”,讀得“有口無心”。雖然看似讀得“熱鬧”,但是并沒有實際意義,使得朗讀教學流于形式,實際效果較差。
(三)朗讀形式單一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很多教師僅將朗讀作為檢查學生基礎知識的一種方式,采取指名朗讀的方式,在學生讀后進行簡單點評,這就阻礙了朗讀形式的多樣化。有的教師為了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只選擇2-3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朗讀,不能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效參與,遏制了其他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
(四)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
學生的朗讀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朗讀指導水平。但是,部分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不達標,同時缺乏朗讀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巧,無法按照朗讀、理解、感悟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此外,教師在進行方法指導時更多的是“講授”,沒有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學生無法完全領悟教師的要求和建議,使得教與學之間的契合度不夠,學生無法真正掌握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造成朗讀能力很難提高。
二、細品“語文味”,采取有效措施指導學生朗讀教學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我國古語中所說的“三分文章七分讀”,進一步凸顯了朗讀的價值和意義。隨著新課改、新高考的推進,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美文、詩詞歌賦大大增加,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朗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使學生獲得對語言文字準確的感受;朗讀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使學生領悟語文的價值和魅力,通過讀真正體會出“語文味”。
(一)以新理念指導教學,保證朗讀時間
新時期的高中語文教學,強調要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朗讀能夠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提供強大的助力,所以教師要用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來指導教學,沖破片面追求分數或者升學率的舊思想,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起去分析、交流朗讀內容,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升華,從而發揮朗讀育人的功能。
教師可以根據年級、學情和教材特點安排朗讀時間。首先要利用好語文早午讀時間。雖然早午讀時間不長,但是適合學生朗讀,且能夠起到課前“提神醒腦”的作用。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進度和學生實際,明確朗讀任務,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讀準字音,不讀破句,讀出感情。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督促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其次,課上要精選朗讀內容,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朗讀時間,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草草了事。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同時讓學生品析優美詞句的內涵,使學生有機會去體會“語文味”。還要留出讀后評議的時間,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
(二)重視教師素質提升,保障朗讀教學推進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主導,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教師。”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素養、教學方法都會對語文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具體到朗讀教學,需要強化對全體語文教師的朗讀專項培訓,特別是要提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要切實發揮語文學科教研的功能,把朗讀教學納入語文教研內容中,開展對朗讀教學的經驗交流,提升語文教師朗讀教學的能力,為朗讀教學的推進提供保障。
(三)重視方法指導,提高朗讀效率
朗讀的基本要求是要用普通話將文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出來,引起傾聽者的共鳴。在朗讀過程中不僅要求讀準,還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文章的內涵,實現由表及里的感悟,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朗讀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效率。首先,指導學生學會劃分朗讀節奏。讀得準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不僅要讀準字音,不能隨意加字、丟字,還要讀準節奏,也就是正確進行斷句和停頓,這樣學生的語感才會增強。其次,教師要做好示范。教師的范讀本身也是對學生“授之以法”,對提升學生朗讀能力影響巨大。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向師性,由于高中學生對朗讀不夠重視,所以對于如何正確地進行朗讀存在疑問,這就需要教師做好范讀引領。教師在范讀時,要通過表情、語氣和語調將文章所體現出來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傾向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朗讀興趣。再次,因材施教,及時總結。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層次來進行具體的朗讀指導,切勿搞“一刀切”。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朗讀的技巧與方法,提煉出不同體裁的文章的朗讀規律,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朗讀方法,提高朗讀的效率。
(四)多樣化朗讀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單一的朗讀方法,往往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影響學生的朗讀熱情。教師需要根據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創設適合學生參與的朗讀教學氛圍,采用多種朗讀形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朗讀的興趣。具體來說,在推進朗讀教學時,朗讀形式可以是教師范讀,也可以是應用多媒體配樂朗讀;可以是學生齊讀,還可以是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盡可能減少單一模式帶來的枯燥感,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趣味性。如在學習孫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時,教師就可以改變傳統朗讀教學中學生齊讀的方式,結合課文內容中最核心的部分,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朗讀,并且鼓勵學生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深入分析角色特點,抓住重點詞句讀活角色語言,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大膽的嘗試,這對學生來說極具新鮮感和挑戰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樣多樣化的朗讀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人物形象。
(五)重視評價,指引學生朗讀
教學評價是高中朗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獲得較好的成績。所以,語文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重視教學評價在指引學生朗讀中的作用。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狀況,還要關注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表現,關注學生在朗讀中的潛力。當然,也要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注意評價中的分層。通過教師的評價,使學生了解自身在朗讀中的優勢與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對于教師來說,教學評價也是教師在朗讀教學中進行教學總結和反思的重要依據,對于改進教師教學、提升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之一。閱讀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理解的鎖。閱讀也是品味語言魅力的途徑之一,能夠深化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通過朗讀,能夠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助力。
參考文獻:
[1] ? 張鑫.高中語文朗讀教學實踐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2] ? 陳曉紅.多媒體技術解決語文朗讀教學“音準、感情”問題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
[3] ? 游澤生.“讀什么”與“怎么讀”——對朗讀教學的深度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1(3).
[4] ? 杜宏宇.讀“活該”想到的——朗讀教學瑣談[J].語文教學通訊,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