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學的基礎科目,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靈活采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理解能力。文章主要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策略,希望能對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助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75
隨著當前小學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也更加廣泛。情境教學法具有較強的代入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輕松、寬泛的氛圍中學習理解語文知識,讀懂文章創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一、創設導入情境,吸引學生關注
導課是比較重要的教學環節,關系到學生能否從非學習狀態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導課環節為學生創設角色飾演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目光。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通常都會在講授完生字、生詞后,直接讓學生閱讀課文,而文字閱讀較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大部分學生通常不會逐字逐句地進行仔細閱讀,而只閱讀文章的大概內容,甚至只讀開頭的幾句話,這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1]。為突破這一閱讀難點,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在導課環節讓學生進行角色飾演,這種肢體動作與語言的融合,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可以瞬間帶動學生進入角色,使其對課文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整篇課文,激發學生閱讀的自主意識,從而提高閱讀質量和效果。同時,對于教材中一些較難理解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角色飾演中進行嘗試,這會使學生身體力行地進行感受,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還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經過實際演示自然會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從而更加有效地理解語文課文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二、創設信息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不斷滲透,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開展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信息技術集聲音、影像等于一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接受語文知識。教師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語文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的認知理解。尤其對于古詩詞的教學,由于古代語言與現代人的表達方式相去甚遠,學生較難理解接受。學生機械地背誦古詩詞,雖然能夠應對考試,卻對古詩詞的真正內涵缺乏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古詩詞的意境。為有效突破古詩詞的教學難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古詩詞學習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每首古詩詞的創作都有相應的歷史背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與古詩詞的內容有著較強的關聯性,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古詩詞背景及作者創作背景,讓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有充分的了解,再為學生創設古詩詞內涵的情境,將每一句古詩詞的內容都以相應的視頻進行表現,并輔以適宜的背景音樂,同時將古詩詞原文及注解分別加以標注,這樣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古詩詞的內涵,從而有效提升其古詩詞理解能力。
三、創設留白情境,鼓勵深度探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對于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不必急于求成,強迫學生快速理解這部分知識點,這種方式不但不利于學生學習,甚至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語文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留白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慢慢思考,這種方式給學生預留出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課后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思索[2]。而且,有些在語文課堂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學生在其他場合有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從而深刻理解語文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記錄,不必著急去解決,這種留白情境反而給學生造成了一種緊迫感,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學生期待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一問題,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思考問題的答案。這種方式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責任感。
此外,教師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度探究,讓學生學會獨立思索,使學生在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的同時,學會學好語文知識的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解決語文問題的良好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組建問題探究小組,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情境中尋找語文知識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合作學習能力。這種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語文留白情境學習模式,能夠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質的突破。
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觀察意識
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思考能力和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容易理解教材中一些具有難度的問題,這不利用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理解能力。其實,語文是具有典型生活性特征的學科,大部分知識都源于生活,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以便于學生更加精準地理解教材內容。
教師在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貼合,否則很難顯現出生活情境教學的價值。此外,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教材內容都與生活實際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教師也應注意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模式。有些教材內容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有些教材內容通過描寫生活瑣事表達了生活道理,還有一些記錄了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歌頌了普通人高尚而質樸的道德品質,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到人物事件的原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種生活現狀進行觀察,然后理解體會其內在含義,并與學習內容進行融合,這會在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真正凸顯出創設生活情境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五、創設競爭情境,提高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求勝心理較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十分貼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以問題引導的模式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可以從個人和小組兩個模式開展,個人模式可以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即進行回答,一名學生回答正確則可以進入回答下一個問題環節,教師要對這名學生進行重點表揚,這樣可以讓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才華得以施展,也可以增加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若學生沒有給出這道問題的正確答案,教師則可以讓其他學生繼續回答,直到有學生回答正確為止。若所有學生都無法回答正確,則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生通過組內的共同討論,最后由組內發言人來回答問題。這種個人與小組共同回答問題的模式,可以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而且教師也應對優勝者或優勝小組進行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獎勵,從而對獲勝者起到鼓勵作用,同時對未獲勝者也可以起到激勵作用,進而達到有效為班級創設競爭學習情境的目的,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而對于一些難度較大或具有較強開放性的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時間進行繼續討論,直到得出一個或幾個完整的答案,然后在課堂學習環節繼續回答。同時,教師也可以拉長問題導學模式的戰線,將一個學期定義為問題情境學習模式,教師將學習問題進行積累,在一個學期結束后,將各個組別累計回答的問題進行統計,最終確定獲勝組,并在班級整體層面根據學生個人的整體表現確定一名優異者。這種問題引導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構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一種比學趕幫的學習風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六、創設代入情境,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在于對語文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而寫作恰好能充分反映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3]。為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代入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課文的內涵,以此提高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進而充分體會到課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學生也可以借此對文章的背景形成深入理解。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作文創作,這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也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心中產生的想法表達出來,使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內容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讓每名學生都將自己的作文進行朗讀,以此達到交流共享的目的。教師也應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點評,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代入情境調整方案,使學生及時改進自身的不足,真正凸顯出代入情境創設模式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優勢。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特征是格活潑,思維活躍,喜歡探究各類未知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性格特征,對學生進行情境創設教學引導,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 孫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教育,2020(9):56.
[2] ? 冉林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83.
[3] ? 蘇平武.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1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