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述蓉
摘要:語文課程是小學階段的核心課程,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語文課程來源于社會歷史文化,來源于生活,也必然回歸生活。為了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熱情,讓學生明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教師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生活化資源。本位將對生活化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高效運用策略進行思考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生活化資源;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新課改的具體要求中,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提出了改善方向,對年輕一代學生的成長方向有指引作用。新的時代要求知識不能脫離實踐,不能脫離生活,不能讓知識成為空中閣樓。語文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尤其重要,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對應試結果的重要性看得過重,導致學習過程缺失;傳統的授課方式不適應小學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不明確。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要把語文課堂重新拉回到生活中,讓生活資源在語文課堂里發揮活性與價值。
一、簡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生活化資源的積極意義
語文是與生活關聯最密切的學科之一。語言起源于勞動,在勞動中發展;文字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人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語言文字及文學發展的過程體現了文化發展的歷程。但是,現代化進程中,西方強勢文化的借入讓中國的文化受到一定沖擊,在內卷文化盛行的現代社會,如何讓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回歸原位置,讓“詩性生活”理念真正融入教學,是語文教師要著重思考的問題?!端_摩亞人的成年》一書,通過對薩摩亞女孩成長過程的觀察,反思了現代社會的教育問題。小學語文教育者可以參照其中的一些說法:教育不是教學生思考什么,而是教會學生思考;教育不是空泛的,定向的,它是具體的,包容的。生活和教育不是隔離的,兩者是相融的關系。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生活化資源,有利于學生理解課堂內容,發揮主觀能動性,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運用生活化資源,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建立和諧關系,在和睦課堂中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消解教師與學生的矛盾。
二、探究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生活化資源的有效策略
2.1引入生活化經驗,引發學生共鳴
小學學生對有一定歷史年代的或者以抒情為主的文章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難。這與學生特定的年齡階段和接受能力有關。通過引入生活化場景,教師作為文本和學生間的橋梁,帶領學生走入文本,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從而可以明確文本內容,深刻理解文本思想和情感。引入生活化場景,不僅便于學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學生更細膩地感受生活,經歷事件。這是對學生感性思維和觀察能力的一種鍛煉。此外,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注重對客觀事物的描繪,通過生活中實物照片、視頻引入,有利于學生理清作者行為邏輯,進行感官上的理解。
在進行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通過現實故事的引入,讓學生回憶了許多生活細節,從細節中感悟慈母之情。親情是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話題之一,也是文學作品中亙古不衰的母題。課堂上,教師播放了公益廣告,邀請同學進行故事分享,從各方面體現了母愛的無微不至與偉大。通過課堂學習,教師也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母親溝通,多注意細節,多去感恩。
2.2演繹生活場景,激發身體感知力
在進行一些故事性強的文本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單人或小組間的臨場表演,通過聲音、肢體演繹,貼合文本內涵。文本不是空泛的,其中的生活圖景或言語對話,都是具體情感的承載物。小學學生如果無法與文本共情,不妨通過演繹的方式,讓言語和行為對思維產生積極影響,在身體感知和感官感知過程中加深理解。此外,運用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交流和磨合中擴大對文本的解讀視野,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在進行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精衛填?!返慕虒W時,加入了小組合作的內容。教師在上課前,讓學生按組就坐,上課后,在梳理完文章情節,經過了文本細讀后,教師布置每一個小組進行一個情節的演繹。神話故事的劇情是與現代生活不同的,但是遠古神話蘊含著傳統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懷?!毒l填海》的故事通過現代化演繹,可以激發學生對主角的敬佩、喜愛、同情等情感,可以指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以填海之心面對每件事情。在學生進行演繹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經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層次也更加個性化的解讀。演繹,讓身體感知文本,讓生活經驗融入文本。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也一并提高,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2.3課堂走入生活,思考生活問題
語文學習不僅是知識性學習,也是對學生進行的“如何生活”啟蒙,鼓勵學生感受生活的每一瞬間,感知生活中的情感流動,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內容與生活對接上,情感與生活聯系上,思考方式與生活實際接軌。語文課堂中,學生應當了解生活的藝術與藝術的思考,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能夠具有一定思辨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學習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8課《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在演示文檔中加入了不少生態被破壞的圖片,也找到了更多視頻資料,讓學生對現階段的地球生態有整體性認識。根據課文,教師播放了BBC紀錄片關于從宇宙中看地球的片段,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藍色星球之美;在學習完第二大段后,教師提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發現一些浪費地球資源的事情,有沒有一些保護措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同學提到了小區里舉行的垃圾分類知識普及互動,是一個有效的保護環境措施。通過促進學生思考生活中與保護環境相關的小事,教師讓學生對本節課課文有了近距離了解。
[結束語]綜上所述,為了讓小學語文課堂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讓語言文字、語言文化與文學從生活之上回到與生活齊平的狀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更多生活化資源,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背景下對課文、知識性內容進行學習吸收,最終回歸生活本身,用所學知識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學生對語文與生活有更大激情。
參考文獻
[1]李雅妹. 生活化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文淵(中學版),2021(4).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1.04.1577.
[2]陳燕.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淺談[J]. 散文百家,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