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花
摘要:在素質教育視域之下,美育成為基礎教育不可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教育使命。現分析美育在小學音樂課堂有效滲透的重要價值,并針對二者的融合點展開探討,以期深化小學音樂教學功能,促進學生審美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美育;有效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一種帶有濃厚情感色彩的特殊藝術形式,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調節心情、提升審美情趣,是美育的重要載體,在基礎教育體系中占據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小學階段學生價值觀念尚處于發展階段,審美意識與能力展現出較強的可塑性,充分發揮小學音樂課堂的主渠道優勢,加強美育教育對于拓展學科育人價值,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堅持五育共舉的教育理念,打破知識本位的古板教學思維,將美育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個性、想象與情感。
1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重要性
小學音樂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美育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其意義不容忽視。第一,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之下,賦予小學音樂學科以全新的價值定位,教學重心由專注樂理知識與技能向核心素養遷移,美育載體的育人價值得以凸顯,引發對于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的重新思考與深化改革。基于此,小學音樂課堂滲透美育是對新課改教學要求的積極響應,是打破傳統教學觀念束縛,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促進審美情趣的發展。第二,拓展學科教育功能。在傳統教學思維之下,小學音樂課堂被單一的歌唱知識學習所充斥,雖然能夠點燃學生對于音樂藝術追求熱情,但是教學維度存在過于狹窄的問題,學生對于小學音樂學科的認知僅僅停留于學唱層面。美育的滲透將小學音樂從固化的模式中掙脫出來,立足知識、能力與情感的多個視角,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深化對于音樂的理解。第三,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受制于“重才藝,輕素養”的教學觀念,而小學音樂教學與美育的融合,引導學生經歷發現美、感受美與創造美的過程,體會音樂中傳遞的美好,學會以欣賞的眼光審視世界,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思想品質,滿足新時期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2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
2.1構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
小學音樂是一門基于感官認知的藝術形式,對于美育的滲透而言,教師立足小學生形象思維優勢,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將學生代入美好的音樂世界,引導學生感受蘊含的藝術之美、情感之美與韻律之美,激發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以“歌唱祖國”教學為例,此章節教學,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創作背景等相關常識,理解在生活中運用國歌的場合及相關理解,在聆聽與學唱中樹立民族自豪感。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文化之美。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演唱國歌的場景,如奧運會、升旗、體育競賽的頒獎典禮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經歷分享在哪些場合聽到過國歌,有什么感受?激活主體感知。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國歌的創作時代背景與過程,借此促使學生理解國歌的深層含義,喚醒對于國歌與祖國的真摯情感。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從音樂視角感受國歌的藝術之美。帶領學生反復聆聽,讓學生談一談音樂律動帶來怎樣的感受,引出上行音階相關樂理知識。進一步提升思考深度,為什么作曲家一定要用上行手法呢?在交流與探討過程中,感受歌曲的意境,體會音樂的獨特魅力。
2.2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發現美
對小學階段學生而言,由于知識儲備與社會閱歷的淺薄,缺乏主動發現美、感受美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學應將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以學生熟知的事物為載體,采取深入淺出的方式理解音樂內涵,用音樂視角感悟生活,以生活思維表現音樂,培養發現美好、追求美好的學習觀與人生態度。以“家鄉美”教學為例,本課旨在加深學生對于民歌的了解,激發對于傳統民族藝術的熱愛,感受不同的地域之美。首先,在課前教師設計實地調查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走訪、查閱的方式收集當地的廣為傳唱的特色民歌,并嘗試學唱一首自己認為最為經典的音樂作品。通過實踐性的活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激發學生對于民歌的興趣,以此改善學生專注于流行音樂的單一化審美情趣。其次,在新知探索環節,教師采用對比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會不同地區民歌的獨特韻味。分別展示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蒙古族民歌《牧歌》,江蘇民歌《楊柳青》等,給予學生多元化的感官刺激,豐富學生對于美的感受。最后,教師引入方言與樂器,引導學生品味襯詞和一字多音的演唱,運用方言唱出民歌的韻味。并引導學生將竹板融入其中,提升樂曲的參與程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達對于美好生活的贊美,對家鄉的深層熱愛。
2.3注重過程體驗,引導學生創造美
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索”教育理念的當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美育的滲透不應僅限于對于音樂表征的審美鑒賞,而應該引導學生將自我情感與樂理知識相融合,鼓勵學生創造美,提升審美層次。以《小螺號》歌唱教學為例,此首歌的內容通俗易懂,旋律歡快簡潔,學生易于理解與掌握。教師將教學的關鍵點放在引導學生對于音樂要素的感知層面,能夠將自我情緒融入歌曲之中,嘗試運用多種形式演繹歌曲,提升表現的張力。首先,在初次聆聽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體會歌詞的意境。如聽到海浪、海鷗的叫聲以及螺號的聲音你能夠想到哪些美好事物,勾起你的哪些美好回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分享對于歌曲的深層次感悟。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針對歌曲的處理進行分析,第一段應在歌聲中融入歡快的情緒,第二段則要注重氣息的延長,以提升審美層次。最后,教師設計開放鑒賞創編環節,借助問題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歌曲的自由創編。如用怎樣的歌唱表演形式能夠展現出海浪的此起彼伏?此首歌的情感基調是歡快的,嘗試用不同的情感進行演繹?通過層次化的教學引導,將學生的審美體驗推向更深層次,提升創造美的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是具有以聲感人、以情動人的美育功能,為學生帶來豐富的藝術體驗。教師挖掘音樂學科的美育素材,將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對于美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尹鴻文.美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意義和實施途徑[J].藝術大觀,2021(20):105-106.
[2]葉斯樂.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