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在我國教育質量不斷提升與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從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角度來說:提升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減輕孩子負擔” 的期望越來越高,故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已經是當下教育工作的主線。伴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出臺,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陸續出臺相應的細則,以組織和規范當地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標志著野蠻的填鴨式教學與高壓高負的學習生活將告一段落,同樣也標志著我國的教育教學將邁進一個新時代——減負提質。故本文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對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題目設計提出幾點意見,以供各位教育工作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政策;學習方法;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業布置、習題練習的根本目的本就是引發思考、加深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但是,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內卷”現象早已蔚然成風,借此時機校外培訓機構更是野蠻生長。因此小學生除了完成每天在校的固定課時學習任務外,還要在校外培訓機構內學習超前的、過重的學習任務,以及完成更多的作業。這種填鴨式、超前式、透支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小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同樣也剝奪了小學生該擁有的快樂童年,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目前雙減政策的出臺,讓學生與教育教學重回校園與課堂,而該如何優化課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已經是所有教育者需要面臨的難題。本人將結合多年數學教學經驗,從當前教育“內卷”現象分析到就如何減負擔、提質量的設計和布置分層作業,提出幾點想法。
1教育“內卷”原因分析
1.1唯分數論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與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卻在發展中被曲解。唯分數論,讓眾多的家長覺得教育教學的最終結果只需要通過分數的高低加以評判,一味的追求分數的上限,而忽略了學生所能承受的極限。隨之而來就是各類課后輔導班、沖刺班,還有寫不完的作業,似乎證明孩子能否成功的關鍵只有分數而再無其他。
1.2不安的攀比之心
沒有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擁有更好的未來。所有的家長都怕自己的孩子擁有的是不好的,都擔心在哪一個方面落后于其他的同齡人,無形的攀比就此開啟惡性的循環。孩子學習薄弱的家長想要讓孩子多下苦功實現超越,孩子學習優異的想要更加全面。出發點是沒有錯的,但是真正的實行時卻只顧量而不顧質,生怕錯過了什么或者又落后了誰。加之一句“別人你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的培訓宣傳標語更是擊垮了眾多家長心理最后的防線,也引爆了家長不安的攀比之心,盲目的加入到這一場隨波逐流的少兒補習大軍。
1.3被擾亂的教學進程
據統計,在教育機構任職的教師數量遠遠超過了國家公辦學校教師的數量。學生在校外培訓機構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超前的內容,打亂了原來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若按原計劃授課,接受了超前學習的學生反應快速,重復一遍已經學習的內容會讓學生厭倦。而直接快速拉過課程內容,未接受超前學習的學生將惶惶不知所云。這也變相的要讓學生接受超前學習,同時也擾亂了原有的教育教學進程,加劇“內卷”。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不同階段擁有不同的學習任務。高強度的學習負擔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同時短時間內高壓力、高負荷的運轉將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意志,破壞他們的學習情緒。同時機械化的學習也制約著學生探索與創造的思維和想象力。
雙減政策的出臺將學生重新帶回校園,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自然要擔負“減負提質”的重任,這要求一線的數學教師能夠合理設計與優化作業設計,讓小學生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也能快樂學習。
2作業的提質優化
2.1因材施教,進行作業分層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方便管理,部分教師會給全體學生安排一樣的學習任務和一樣的課后作業。殊不知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并不相同[1]。相同的作業和難度對于在適合中優等學生的時候,對于后進生而言就是練習的障礙,非但沒有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反而加深了內容的難度,打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反之亦然。在雙減政策下,應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在保證課程進度與內容一致的基礎上,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能力設計不同難度、不同要求的作業。
以《乘與除》為例,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兩個:從加法的基礎上理解乘除的定義,二是利用相應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此本人設計了三個教育目標:一是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乘法與加法的聯系,除法與減法的關系。二是要求學生利用乘法與除法去解決部分實際問題;三是學會和學生、家人進行交流,思考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再者可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狀態將學生分為Ⅰ、Ⅱ、Ⅲ三個層次,Ⅰ層次為基礎扎實,內化較快的優等生;Ⅱ層次為基礎一般,學習進度較快的中等生;Ⅲ層次為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根據三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將作業分為6部分,其中包括使用使用小棒表示加法與乘法,減法與除法等。筆算練習和利用乘除法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每個課時的內容再進行分層細化。 以筆算練習為例,布置了三種作業。如:2×3=、3×3=、12÷4= 等的第一種。如 2+2= 、2×2=、2+2+2= 、2×3=、6÷3=等的第二種,第三種則是思考題。如 12÷2=,描述你對這個式子的理解和計算過程。根據上述的三種習題,再進行更為細致的分層,如習題三,給Ⅲ層次的學生是6÷2=,要求學生利用小棒表示出題目的含義;對于Ⅱ層次學生,可設計出題目12÷3=,要求學生利用兩種方法解釋結題思路;對于Ⅰ層次的學生,讓學生依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設計出乘法與除法算式,并給出盡可能多的解題思路。
通過作業分層,達到分層訓練的目的,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和重視。保證有效練習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養成,學會學習,自然也就通過作業分層保障了整體的數學教學的質量。
2.2家校一體、減負不減質
學生學習的環境不僅限于學校與課堂,家庭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環境之一。在雙減政策之下,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在家里,家庭育人的功能也就逐步凸顯了出來。故筆者建議,在作業設計和作業布置時可以將家庭因素也設計其中。如在學習坐標與方位時,可給學生安排以自己的家作為原點,繪制坐標圖,并標注出學校與公交站的位置等。提升學生的學習和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2]。又或者如在學習了“統計與概率”之后,以每個學生的家庭為單位,給家長設計好角色,通過家庭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鼓勵家長結合自身經歷、生活經驗等,與學生之間共同配合、交流協作,與學生一起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如,給學生安排“調查統計家庭一個月的消費情況”的任務。以手機支付憑證和支出記錄為數據,記錄當月的生活消費;再由學生自己繪制柱形圖、餅狀圖、折線圖等;而后由家長和學生一起探究:生活開支消費中最多的部分主要在哪些方面,并且分析其原因,最后由學生撰寫分析報告。
由此可見,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庭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環境,家長自己也可以成為最忠實的合作伙伴。在此同時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中也增添了父母的溫暖與愛,既能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認識的孩子,知曉孩子學習狀態,更是充分發揮了家長的輔導功能。與此同時在減輕孩子學習壓力的同時,減量但不減質,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3]。總而言之,在大力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當下,作為一名合格的一線數學教師應當深刻明白自身的教學職責,積極思考和用心服務于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認識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優化作業設計,努力做好減負提質工作,讓廣大的小學生能快樂而又高效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趙桂芹. 把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實施教育[J]. 現代教育科學, 2006(12): 85-87.
[2]周淑紅.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 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7.
[3]楊小微. ?“雙減”政策激發中小學的創意與活力[N]. 人民政協報, 2021-08-2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