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開展班本課程建設,如何尋找和生發一個“好”主題,課程的內容是否源于幼師共同的興趣并適宜本班的,通過主題課程建設我們期望孩子獲得什么,它的價值在哪里?教師用什么樣的策略去助推孩子保持“好奇心”?本文以《摸弄堂》班本課程為例,用:等一等,真興趣——主題生成基于“價值判斷”策略、忍一忍,真成長——課程實施立于“兒童在先”原則策略、請進來,走出去——課程推進優于“多方參與”策略、畫一畫,真發現——課程評價隱于“過程之中”策略、展一展,真經驗——課程收獲呈于“多元表現”策略,讓孩子在課程中獲得真實發展。
關健詞:班本課程;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當下,很多幼兒園都在進行班本課程的實踐,一類是把教材內容班本化,另一類便是園本背景下的原創課程建構,后者對老師的挑戰更大,碰到的問題也更多,主要集中于:
一是如何去尋找和生發一個“好”主題?主題是源于幼師共同的興趣并適宜本班的嗎?二是如何制定課程目標,作價值的判斷?通過主題課程我們想讓孩子知道什么?提升他們哪些能力?萌發他們哪些情感?三是課程實施中,教師用什么樣的策略去助推孩子保持“好奇心”不斷前行?四是評價環節,當孩子在整個課程建設中努力的“工作”后,他們期望得到些什么呢?
針對這些問題,我在建構班本課程“摸弄堂”的實踐中,經常是“邊走邊看邊調整”,從中摸素到一些策略:
一、等一等,真興趣——主題生成基于“價值判斷”策略
“摸弄堂”的課程是我園“酒香浸潤”園本課程“愛家鄉”版塊,一級主題“家鄉真美”下生發的二級主題。課程開展前,為了讓孩子們對小鎮古老的建筑有近距離的感知,也為了尋找一個適宜的課程落腳點,我帶著班級孩子走進了即將改建的老街……可是一不留神,我們迷路了。繞了幾圈后,我們終于找到了出口。此時,孩子感嘆里面的小路好窄、有奇怪的味道、像迷宮、隧道;里面的人家住在這么小的路里面,太不方便了……孩子們對弄堂充滿了好奇和問題,可見這個主題符合孩子發展的需求。同時把“弄堂”叫做小路、隧道、迷宮,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弄堂屬于小鎮建筑中比較獨特的形式,它代表著近代江浙小鎮建筑文化的特征。“弄堂文化”形形種種、獨具風情,那里作為大人休閑娛樂和交易、兒童活動的場所,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但是小鎮里長大的孩子對它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這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缺失。
二、忍一忍,真成長——課程實施立于“兒童在先”原則策略
原創課程建構中,教師對于課程價值的判斷和主題目標的制定最常用的辦法便是反復查閱《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及園本課程方案,尋找理論的支撐點。經過年段組的教研,“摸弄堂”的目標我們定位為對本土文化的感知和傳承,偏重于社會領域。
在測量弄堂的小組探究活動中,每個組探討出不同的測量方法并提前制定了測量計劃,有:用尺分段測量;一組小朋友用手拉手分段丈量;數弄堂里的石板數量;計步法;計時法等。過程中,教師放棄了預定活動的目標,選擇了追隨孩子,利用真實的場境觸發孩子的真思考從而促進其真發展。這樣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在后期的活動中改進方法,提升效率。三、請進來,走出去——課程推進優于“多方參與”策略
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會有大量的發現和問題,他們會突然對一些事物相當好奇。利用信息技術、供助工具、安排訪問、收集資料不僅使課程的形式豐富多彩,讓課程得到多方面的參與和支持,也使孩子們積累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四、畫一畫,真發現——課程評價隱于“過程之中”策略
“日記畫”是現下老師在開展班本課程中比較常用、有效的課程評價方式,教師通過解讀孩子的日記畫,可以較精準的了解幼兒在課程中的發展,為及時調整課程方案提供重要依據。我們班里也在嘗試這種評價方式,在本次《弄堂》主題開展中,我事先準備了一些翻頁文件夾,從主題開始時孩子的第一次“作品”開始收集,讓孩子們把每天的日記畫插進去。我經常興致勃勃地去閱讀,引導孩子們把日記畫上的內容講一講,給老師、同伴聽,并談一談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和下一步想怎么做。
五、展一展,真經驗——課程收獲呈于“多元表現”策略
課程收尾階段,幼兒經過了對主題的深入探究之后,他們開始產生“分享”的念頭。一個周末,班里一位孩子自發帶著外公、外婆去走弄堂,并扮演了小導游的角色,邊走邊介紹。
經過小組探討,孩子們梳理出分享的方式,分別為:建構“搭弄堂”、制作《弄堂繪本》、繪制“弄堂手繪地圖”并進一步研發成“弄堂之旅游戲棋”、創編“弄堂謠”、扮演小導演并拍攝成視頻……還明確了分享對象。
最后的展品,是稚嫩的、但是震撼的,從中我們感受到他們認知、能力、學習品質三個維度的學習與發展。
在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好”課程,它不是想當然或隨心所欲的,在內容選擇上需要遵循“適宜性”原則的;它不是嚴格按照預設行進的,目標和內容是可以在行走中不斷生成和動態開發的;它不是教師領著孩子走的,它是以師幼互助、教學相長的方式展開探索的;它是可以給孩子滿足感、自豪感、幸福感的。
作為一線教師,自主建構一個屬于本班的原創課程最大的成就感就在于,從尋找主題到課程實施的每個環節都充滿了未知和驚喜:不斷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不斷質疑、不斷調整,逐漸建構出一個生機勃勃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2年9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教育部,2001年7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3.華東師范大學,2020年5月,《幼兒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實踐—班本化課程》
4.虞永平,2005年5月,《以班級為基點的幼兒園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