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要: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具有標的額大、涉及主體多、訂立程序復雜、履約時間長、內容專業性強等特點,法律風險貫穿工程合同的訂立、履行、結算、訴訟等各階段,一旦產生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法治約束環境,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相關法律條文梳理解讀,進而探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風險防范新要點,以期加強建設工程合同合法合規性管理,促進建設工程法治健康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民法典》;《新解釋一》;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風險防范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是司法實踐中最為復雜的案件類型之一,糾紛處理中影響因素眾多引發的新型法律風險亦呈現多樣化特點,導致解決難度不斷加大。本文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新規,對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新解釋一》),就施工合同風險防范新要點進行梳理分析,為促進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風險可控性提供借鑒和參考。
1.《民法典》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體系
《民法典》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基本法律,共7編84章1260個條文對民事活動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規定。其中第三編“合同”第二分編“典型合同”第十八章“建設工程合同”共21個條文(第788條至第808條)對建設工程合同予以規定,作為指導各方簽約、履約及解決合同爭議的主要依據。
建設工程合同屬于廣義上的“服務合同”范疇,是以建筑物等工作成果為“產出”的過程,《民法典》第788條指出建設工程合同包括勘察、設計、施工合同,第795條定義了施工合同的主要內容,第808條明確對于第十八章沒有規定的適用于承攬合同的有關規定。鑒于此,建設工程的合同規制亦體現于《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合同”的第一分編“通則”和第二分編“典型合同”的第十七章“承攬合同”、第四編“人格權”的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第七編“侵權責任”的第三章“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和第十章“建筑物和物件損害責任”等相關法條處。
《新解釋一》是在2005年《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釋》以及2019年《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釋(二)》基礎上,1處新增、6處廢除及12處修改,共45個條文就工程項目內部可能出現的經濟糾紛進行了明確規定,自2021年1月1日起與《民法典》同步實施。《民法典》和《新解釋一》對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相關法律規定的體系化、專業化調整,為糾紛的有效解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民法典》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風險防范新要點
2.1關于合同無效的風險防范
《民法典》第157條、第793條;《新解釋一》第1條至第7條、第24條。
其中《民法典》第793條為新增條文,明確提出“折價補償”這一術語及施工合同無效時的結算原則,與第157條其他無效合同的清算保持了法理上的一致。同時在《新解釋一》基礎上進行兩點新的修改:其一將“參照合同約定支付”修訂為“折價補償”,采納“折價補償”說明了“無效合同、有效處理”做法的合理性,但并不是將無效合同全然進行“有效處理”,承包單位雖可獲得相應費用,但該費用不屬于工程款,僅屬于折價補償款而不是“完全”補償;其二將“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修改為“建設工程經驗收”,刪除“竣工”二字,這一變化擴大了工程款結算的范圍,延伸了法條的適用性。
鑒于此,合同當事人應加強對建設工程合同效力的確定,嚴格審查合同主體資格和行為能力,熟悉掌握《新解釋一》第1條至第7條規定,完善分包管理,禁止違法發包、支解發包、違法分包、掛靠、黑白合同等違法現象,避免在施工合同簽訂協議、履行過程中造成合同無效的情況,避免項目合同履行風險。
2.2關于合同解除的風險防范
《民法典》第562條、第563條、第564條、第565條、第566條、第806條。
其中《民法典》第806條為新增條文,增加了發包人不履行協助義務,作為承包人可以解除合同的規定。該條款擴大了承包人行使解除權的事由的范圍,發包人不履行協助義務需達到一定程度即致使承包人無法施工,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才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民法典》第564條第2款對于建筑工程領域具有更普遍的指導意義,如果承包人在工程無法繼續施工,應在一年期間內主張解除合同,要求結算付款,否則將可能喪失要求解除合同的權利。
合同解除常對合同當事人帶來重大負面影響,建議承發包人秉承促進合同履行的理念,合理預判并分配風險責任。發包人及時準確提供具體協助義務,包括提供施工場地、施工條件和基礎資料;辦理法律規定的許可、批準或備案;提供場外交通設施的技術參數和具體條件等。各方慎重對待合同解除問題,在簽訂合同違約條款時,建議不僅要約定解除權行使條款,還要清晰地約定可造成根本違約的解除事由,認真復核合同解除構成要件和綜合評估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以及可替代糾紛的解決方案,最大限度維護自身權益,將合同解除的影響和風險降至最低。
2.3關于優先受償的風險防范
《民法典》第807條設立了優先受償權制度,《新解釋一》第35條至第42條進行了補充完善。《新解釋一》第36條新增條文明確規定“承包人根據民法典第807條規定享有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優于抵押權和其他債權”。《新解釋一》第41條調整改進了行使該受償權的期限為十八個月取代了此前的六個月。建議承發包人應在合同條款中設定受償范圍、行使條件、行使程序等進一步完善完整優先受償的可操作。
2.4關于工程質量的風險防范
《民法典》第511條、第800條、第801條、第802條;《新解釋一》第12條至第18條。在建設工程領域,存在大量強制性的行業標準,為確保工程質量,需要精確質量標準。《民法典》第511條規定,在合同約定不明的情形下先適用強制性國家標準,并規定了適用的優先順序,避免標準不統一或缺失時產生的糾紛。建議相關合同內容約定應立求精準化和規范化表達,尤其是細化建設工程質量的標準和責任,避免不清不楚而引發爭議。
2.5其他風險防范
2.5.1 “綠色生態”原則
《民法典》第9條、第509條規定可見“綠色原則”已作為民法基本原則與合同履行原則明確寫入了《民法典》中,建筑行業作為環境污染的重點治理行業,此意味著建設工程在選址、設計、施工、維修、拆除均應履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環保的原則,“綠色生態”也將成為法院處理合同糾紛的重要原則和裁量依據。
2.5.2 “情勢變更”原則
《民法典》第533條在變更解除前設置了前置協商程序,協商不成,經當事人請求,賦予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具體適用時,應滿足發生了情勢變更的事實、合同成立后履行完畢前、不可歸責于合同當事人、非當事人締約時可以預見、繼續履行原合同對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等條件。或訴或裁,承發包人可在合同條件中約定爭議的解決途徑。固定價款合同亦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進行合同價款調整,綜合考量造價、損失、獲利等要素妥當分配,避免濫用該原則侵害合同應有之契約誠信精神。
2.5.3 “格式條款”原則
《民法典》第496條擴大了對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提示說明義務的范圍,第497條也對格式條款的無效情由進行了細化。鑒于此,合同條款要嚴密制定,保證合同內容的規范性,提高誠信化,減少糾紛發生。
3.結束語
隨著我國建筑工程領域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化變革,如何有針對性地采取風險防范措施,規避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是工程建設管理的重中之重。新民法時代大力加強適用法律解讀、糾紛對策分析和風險預防研究,不斷提升法律認知,科學、合理、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開啟依法合規工程建設新征程。
參考文獻:
[1]朱文武.施工合同糾紛中常見的法律問題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21(07):26-27.
[2]許震宇.《民法典》時代的建設工程合同管理[J].施工企業管理,2021,{4}(05):44-46.
[3]譚敬慧.從法條變化看民法典對建筑行業的深遠影響[N].中國建設報,2021-05-28(001).
[4]魏存儀,史明紅,王玲玲,邵懿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釋新舊對比及變化[J].建筑,2021(02):49-51.
[5]闕清華,賀華清,賴發旺等.當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法律糾紛注意問題的思考[J].云南水力發電,2021,37(02):160-163.
[6]張雅文,芻議《民法典》背景下的建設工程合同解除風險與經驗[J].混凝土世界,2021,145(07):93-96.
[7]武建平.《民法典》合同編視角下建設工程合同法律風險及控制要點探析[J].法制與經濟,2020,{4}(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