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梅鋒
摘要:今年可以說是“雙減”政策的元年,七月份剛過學生們還沉浸在假期的歡樂之中時,作為教師的我們開始為剛剛下達的“雙減”政策“發愁”。“發愁”的原因很簡單,“雙減”政策要求減少義務階段學生的課業壓力,還要求關停學生們“又愛又恨”的課外補習班,這讓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都“慌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知識學習效果會不會因為課后作業的減少和關停的課外補習機構受到影響而呈現下降趨勢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筆者知道的是,我們需要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將“雙減”政策貫徹落實,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堂教學及課后輔導的減負提質,其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學手段及理念進行全方位轉變。鑒于此,本文將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簡要分析如何在“雙減”政策下完成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提質減負,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科學 減負提質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科學知識可以給學生們許多的學習樂趣,也可以幫助他們打開科學世界的大門,進而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作為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師,我們希望通過科學現象的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引導他們進行深層的知識探索,并且在此基礎上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但近年來愈加沉重的學習負擔,讓小學階段的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快樂,他們面對新奇的知識更多得是機械化的“吸收”,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逐漸丟失了原有的“靈氣”。針對這點,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積極主動落實“雙減”政策,努力打造輕松歡樂的教學氛圍,從而完成小學科學學科減負提質的教學蛻變,以下是筆者的淺識拙見。
一、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
小學科學更多是生活常識的層面,尚未涉及到推理運算。因而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的辦法,將實驗與生活相結合,以啟發他們的質疑精神。質疑是興趣的體現,學生自己提出了問題,就會有動力去圍繞這個問題探索答案。
例如,在“浮和沉”的課程中,就可以先以實驗來導入教學。我分別準備一張紙、一個木塊和一枚鐵球,并依次放在水槽中。通過實驗,學生們會發現,紙和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球沉到了水底。然后,我會請同學回答問題:“為什么只有鐵球沉了下去?是不是因為它是鐵做的,比較重呢?”如果僅從看到的現象去思考,學生很容易會走入這個“陷阱”中,我會特意提醒學生,“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有的學生很聰明,就會問道:“輪船也是鐵制造的,那么多的鐵一定很重,為什么能夠在水上航行呢?”這位同學的提問非常好,我根據他的言論得出“并非鐵一定會沉下水底,紙就一定浮在水面”,并且將紙揉成一團,因為已經浸過水,又被揉成一團,紙團也慢慢向水下沉去。
如此,帶著實驗現象與問題,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切入這一節課的教學。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科學是一門講究深入探究的學科,只是質疑,沒有探究,一切都是空談。伽利略經過探究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言論,牛頓通過探究在伽利略成就的基礎上又豐富發展出力學的體系,幫助世人更好地認識了世界。
我們教師就需要從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科學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會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在觀察動植物方面,這種好奇心尤為明顯。例如,在觀察螞蟻的課程中,我會讓學生去戶外尋找螞蟻。首先觀察螞蟻的身體構造,并聯系其他昆蟲的形態進行對比,然后觀察它們吃些什么,族群之間有無互動,再探究螞蟻為何會認得回家的路,為何會搬動比自己體積大幾倍的物體。通過探究,學生會對螞蟻的習性、種類,乃至整個昆蟲類有一個新的認識。
在基礎課程中,學生會根據本能對那些相對抽象的知識疏遠,然而小學科學中,磁鐵這一節課卻是個例外。磁鐵能吸引物體這一神奇的現象能夠引發學生們的探究精神,對磁鐵的材質、磁極等知識進行學習,并為今后學習物理課程打下基礎。
三、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氛圍分為兩部分,一是外在的環境條件,二是自身的習慣養成。
首先我們要營造一個樂學的氣氛,將一些科普的圖書,畫冊擺放在教室中,作為“科技角”,以便學生能夠時時閱覽。另外還可以陳設一些動植物的標本,渾天儀、飛機、宇宙飛船的模型,增添一些科技元素,讓這些細節點綴出班級熱愛科學的學習氣氛。
而氛圍并不僅僅只是外在環境的布置,更在于學生主觀上好習慣的養成。首先還是要有閱讀的習慣,通過閱讀,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的積累與拓展,就會對科學技術與規律的認識更加趨于理性。
其次是多參與科技活動,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展科技的觀察探索、發明制作、實驗證明等。在科技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在自己的興趣愛好,按照自己擬定的方案去從事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做好相關記錄,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包含的一些科學規律。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了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理論聯系實踐也就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今后的學習。
最后是生活實踐,科學素養包括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可甚至是奉獻。在生活中,讓學生能夠凡事不盲從,不迷信,自覺地運用科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將科學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讓學生觀察學習家長做飯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科學知識,學習一些做飯的技巧和原理。養成關注科學、學習科學的習慣也是小學科學的核心素養之一。
四、有效利用激勵性評價機制
課堂上,教師要及時評價,適時發現,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在實施激勵性語言評價時,要以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對他們學習上取得的任何一點進步都應該通過評價加以肯定,鼓勵其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一句簡單的“你的想法很獨特”、“你很善于思考”、“你的課外知識可真豐富”等等,都能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增強親切感;即使學生在發言時出現困難,教師的一句“我想你一定還在思考,請大家再給他一點時間,好嗎”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能幫助確立學習的信心,更加熱愛學習。
此外,在上課發言、小組討論、填寫實驗報告單、全班交流時,我也會時刻關注學生的行為,給表現出色的學生或小組分發“點贊卡”來鼓勵他們。在期中、期末時進行評比,比比看誰獲得的點贊多,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因此,教學中如果能給予學生適當的激勵性評價,長此以往可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獲得自主探究的動力,強化積極主動學習的意識。
總而言之,深入貫徹落實教育主管部門所要求的學科教學“雙減”政策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但是“雙減”并不是降低教學效率和質量,而是需要我們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引入更多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高質高效,以教學形式的轉變,帶動教學效果的提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引導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逐步成長,還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參考文獻
[1].以作業改革撬動基礎教育“減負提質”[J].人民教育,2021(Z1):40-41.
[2]張友滿.關于減負提質的實踐與理性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5):19.
[3]蔡會明.關于中小學教育中“減負提質”的探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