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慧
摘要:目的:觀察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方法:選擇2018年3月~2021年3月的12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每組各60例。單獨治療組采用依帕司他單獨治療,聯合治療組采用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比較兩組各項指標。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腓總神經SNCV、MNCV及正中神經SNCV、MNCV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治療組高于單獨治療組;治療后,兩組患者VAS、TSS、TC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治療組患者VAS、TSS、TCSS評分低于單獨治療組;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獨治療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使用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療效較單獨依帕司他治療顯著。
關鍵詞:硫辛酸;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3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前言: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屬于糖尿病并發癥,有約90%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發展會引發DPN,DPN可累及全身的周圍神經系統,臨床多表現為四肢疼痛、麻木等感覺和運動神經功能障礙,嚴重者會出現肌無力、糖尿病足、肌肉萎縮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研究觀察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用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的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每組各60例。聯合治療組患者中男38例(63.3%),女22例(36.7%);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57.2±9.5)歲;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病程(9.2±1.4)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7年,平均病程(5.6±1.2)年。單獨治療組患者中男40例(66.7%),女20例(33.3%);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56.4±9.2)歲;糖尿病病程4~13年,平均病程(9.0±1.7)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2~7年,平均病程(5.2±1.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單獨治療組
讓患者口服50mg依帕司他,3次/d。
1.2.2聯合治療組
采用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依帕司他用法用量同單獨治療組一致;給予患者靜脈滴注600mgα-硫辛酸(規格:12ml∶0.3g/支,江蘇神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7)+250ml0.9%氯化鈉注射液,1次/d,3周后讓患者改為口服600mgα-硫辛酸,2次/d。兩組均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腓總神經、正中神經SNCV、MNCV比較
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腓總神經SNCV、MNCV及正中神經SNCV、MNCV分別為(40.8±2.0)、(36.4±2.4)、(40.4±1.7)、(43.2±1.6)m/s,治療后分別為(51.6±3.7)、(49.3±3.5)、(51.7±2.3)、(53.4±2.6)m/s;單獨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腓總神經SNCV、MNCV及正中神經SNCV、MNCV分別為(40.7±2.5)、(37.5±2.4)、(41.2±1.6)、(42.6±1.9)m/s,治療后分別為(48.6±3.2)、(44.5±2.6)、(46.6±2.4)、(47.5±2.8)m/s。治療后,兩組患者腓總神經SNCV、MNCV及正中神經SNCV、MNCV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治療組高于單獨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TSS、TCSS評分比較
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分別為(2.5±0.6)、(3.9±0.6)、(6.4±0.7)分;單獨治療組患者治療前VAS、TSS、TCSS評分分別為(7.5±0.9)、(7.2±1.0)、(10.7±1.7)分,治療后分別為(4.7±0.8)、(4.5±0.7)、(7.6±0.8)分。治療后,兩組患者VAS、TSS、TC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治療組低于單獨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29/30),高于單獨治療組的80.0%(24/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即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條件下,糖尿病患者發生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及體征。該病臨床癥狀主要為肢體深部刺痛、鈍痛,痛溫覺缺失,肢體麻木等感覺異常與運動障礙,可造成自主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損傷。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但無特效療法。因此,需探尋一種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依帕司他屬于醛糖還原酶抑制藥,可通過抑制與糖尿病性并發癥發病機理有關的醛糖還原酶,減輕細胞內山梨醇的積聚作用。依帕司他主要用于治療、改善、預防糖尿病末梢神經障礙、心搏異常與振動感覺異常,改善患者餐后高血糖。長期高糖條件下,致使患者多元醇通路活性提升,由醛糖還原酶生成的果糖和山梨醇因無法分解而過多地堆積在周邊神經,促使神經細胞內滲透壓上升,造成神經細胞纖維性壞死或水腫。而依帕司他對醛糖還原酶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的合成,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其周圍神經傳導速度的恢復。但單獨應用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所達到的效果并不理想,還應將其與其他藥物進行聯合應用,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α-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腓總神經SNCV、MNCV及正中神經SNCV、MNCV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治療組高于單獨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TSS、TC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治療組低于單獨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29/30),高于單獨治療組的80.0%(24/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主要為,α-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能夠促進依帕司他療效的提升,并對多元醇代謝紊亂進行改善,對氧化應激進行抑制,為神經髓鞘中脂蛋白形成提供有利條件,減輕外周神經損傷程度、促進受損神經修復速度的加快,從而對外周神經傳導進行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硫辛酸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的療效較單獨依帕司他治療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魏凱善,羅敏,魏靜,朱建偉,顧夢祝,殷麗平.“通榮”理論探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03):318-320.
[2]胡慧英,張征宇.運動干預在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05):769-772.
[3]朱翠翠,張社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研究,2020,33(0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