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飛
摘要: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不是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一樣,有些學生感覺學習語文很困難,漸漸就失去學習的積極性,發展成學習困難生。本文以小學低年段語文學困生課堂問題行為為研究對象,分析學困生類型,旨在幫助小學學生擺脫不良語文學習習慣,增強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學困生”是指在學習上暫時落后于同齡人的學生。他們不正確的學習行為與態度阻礙了個人進步,如果無法盡早矯正,可能會對這些學生的工作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學困生的類型多種多樣,但大致可以將這些千差萬別的外在特征歸類為三種:學弱型、被動型與跳脫型。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類型
二、學弱型
此處的“學弱”專指語文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具體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未能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心學習卻效率低下等等。這類學困生一開始擁有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但是時常在成績上受挫,過多的負面反饋導致其逐漸喪失對語文的熱情和繼續學習的動力。此外,學弱型學生通常也較為內向,不愿對外尋求家長、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久而久之便將自身孤立封閉起來。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挖掘這些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建立與語文學科的正向鏈接。
三、被動型
與學弱型相比,被動型學困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最初就并不具備語文學習的動力。他們極易陷入迷茫,總認為學習就是完成父母老師交給他的任務,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也只是應付了事。被動分為內傾被動與外傾被動。外傾被動的小學學生清晰地知道自己逃避學習是出于某種目的,例如因為玩游戲不想看書、背課文,受外界因素干擾較深;內傾被動者則是感到單純的迷茫與困惑,他們會產生學習意愿,只是缺乏一定動力支撐。教師在實踐時首先需要區分以上兩種類型,方可對癥下藥。
四、跳脫型
跳脫型學困生精力充沛,樂于探索新鮮事物。但是,這一類型的學生由于思維過于跳躍且尚未接受邏輯性訓練,總會通過提問或作出異常舉動打亂教師的課堂教學計劃。跳脫型學生通常擁有一套不太成熟但他們認為可以自圓其說的認知與評判體系,給教師的面對面溝通造成了較大困難。要想糾正此類學生不良行為的難度其實遠低于學弱型與被動型,教師可以先嘗試接受并理解學生的獨特思維,進而幫助他們破除認知誤區、厘清教學邏輯,最終令此類學生建立起能夠與語文課堂相互融洽的行為準則。
五、小學語文課堂問題行為成因
六、個人因素
從以上三類學困生分析可以得知,個人因素占小學語文課堂問題行為成因的比重較大。實際上,縱觀小學階段的各學科教學,語文學科由于課程內容多、教學難度大、家長預期高,學困生數量逐年上升。小學學生身心發育不成熟,主動學習的意愿或動力尚未形成,家校并未注重學習元認知層面的教育,都是導致問題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而注意力不集中、做題正確率低、回避互動交流、學習態度散漫皆為其外在表現。
七、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兒童人格塑造與個性發展的第一站。離異、單親或留守家庭對處在小學學段的孩子影響最大。大部分小學學生的心理問題最終都要歸咎于家庭環境,而敏感自卑、暴躁易怒、麻木冷漠等心理問題又不利于語文學科學習。有時家長或強硬或放任的教育方式也會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課堂問題行為便相伴而生、如影隨形;有時家長沒能為孩子創造適宜學習的家庭氛圍,甚至干擾孩子學習,其惡劣影響是深遠且難以根除的。教師雖然不能全程干預,卻也可以加強家校溝通,為學困生與家長搭建友好平等對話的橋梁。
八、教師教學
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心態與行為的直接影響因素。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與課堂問題行為息息相關。一些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課堂管理較為混亂,學生無法從中汲取營養、體驗價值;部分教師對待教研盡心盡力,但教學方式可能不適用于小學學生,學生同樣難以消化;有些教師雖然按時按量完成了教學任務,與學生日常情感交流卻不足,只是消極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而非積極主動地排除隱患、解決問題。鑒于以上情景,學生對某教師與其所教學科失望甚至排斥也是情有可原的。
九、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
十、差異教學,因材施教
針對學困生的不同成因與學情,語文教師應實施差異化分層教學,基本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教師首先需要對授課班級進行診斷,根據評價指標將全體學生分為2-3個層次,為每一層次設置差異化教學目標與內容,要求學生至少能夠完成本層次學習任務。教師還需做到因材施教,從學生的性格、家庭、成績、社交等維度入手剖析學困成因,盡早盡快促成轉化。此外,教師應當在學習上注視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學生,幫助學困生矯正學習態度、構建正向教學循環。
十一、創新教學,活水之源
從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型教學活動是助力學困生轉化的活水之源。例如,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法為語文課堂創設生活化情景,有助于學困生更好理解教材內容。在學習《望廬山瀑布》等山水詩時,教師可以借圖片視頻展示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奇絕勝景,使學生對其有較為直觀的印象,品讀尾聯時感觸便更加深刻。又以任務教學法為例,教師要求學生自選課本里的寓言故事加以分組演繹,重點關注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分工與行動,令他們在多種多樣的活動里重拾對于語文的熱愛和信心。
十二、家校協力,防微杜漸
僅有教師一人努力遠遠不夠,小學語文教師還需加強與學困生家長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家長會或微信群實現對課堂問題行為的聯防合控。教師可在家長會上與家長們一同拆解教學實例,邀請家長分享家庭教育心得,幫助總結溝通與家教要點。在家校群聊中,家長與教師不定期上傳討論學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表揚進步、剖析不足,在多人監督與群策群力下推動轉化進度,構建親密和諧的親子與師生關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家校協作時應處理好隱私保護、責任分配等問題,否則會事半功倍,甚至得不償失。
十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探究學困生成因與轉化策略時,應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在找出學困根源后盡己所能地幫助學生走出陰影,家校聯合共同重塑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提升學科素養,更有助于達成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厚琴.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甘肅教育,2020(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