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倫
摘要:新課改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進行學習,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在當前我們將新型的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當中,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計算思維是小學生所需要具備的一項基本思維能力,在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的智力正處于開發階段,而計算思維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融入于整個課堂當中開展高質量學習活動,這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思維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培養。學生受不同環境的影響及智力水平的不同,其學習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于學生來講,老師就需要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引導,運用有效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讓數學生主動參與到其中,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計算思維培養的必要性
在數學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計算思維培養十分重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步入學習的初級階段。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就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引導與支持,逐步的認識到計算思維的重要性。計算思維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計算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計算思維在數學教學當中十分重要,對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培養都有著極大的幫助。我們需要逐步的探尋其基本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思維,對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整個數學學習當中,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思維培養策略分析
(一)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數學主要是對數書本知識的展現,而這個過程較為枯燥乏味。數學當中有較多的圖形以及數字需要進行學習,每一個圖形都是基本數學模型的構成,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對于相應的數學模型進行展現,更好的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其中。教學時,老師將書本上的知識呈現于多媒體當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抽象的物體,多方面地對其進行觀察,同時進行相應的線性聯系工作,逐步地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當我們在講解《圓柱圓錐》這一節課時,我們可以發現圓柱圓錐中涉及到的知識較多,其中包含的立體圖形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圓柱圓錐的各個面進行展現,分別計算各個面的面積,從而求圓柱圓錐的表面積,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計算效率,同時在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圖形的組成,為后期計算學習的開展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設計需融入計算思維
我們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認識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可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學目標的存在起到了其有效的指引作用。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目的,以此開展教學活動。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計算思維培養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培養的過程當中,就需要與學生進行密切交流,去了解學生當前學習現狀,不斷的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制定合理教學目標。
當我們在學習百分數這一節課時,我們可以發現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百分數的意義以及百分數、小數、分數之間的互相轉化。如何進行轉化是當前我們需要進行探究的重點,也是計算學習的重中之重,數字之間的轉換能夠更好的提高計算效率。在本節課教學當中,我們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帶領學生學習百分數、分數、小數之間的相互轉換。老師在上課之前,需要進行分數、小數的復習,隨后引出百分數,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在本節課教學當中,我們需要逐步的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幫助學生快速的解答數學問題。
結語
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逐步的認識到了小學計算教學的重要作用,每一道數學題都是通過計算得出的。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學生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計算效率與計算能力,才能夠更好的保證計算質量。作為一名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需要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當中開展計算學習活動。而作為數學老師需要給予小學生更多的引導與支持,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意義,并給予有效方法幫助小學生開展計算思維的培養,從而逐步的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率,讓小學數學對高校開展。
參考文獻
[1]岳惠萍.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計算題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新課程,2021(43):77.
[2]江申海.數學核心素養下提升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探究——以小學中高年級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22):77-78.
[3][1]凌鏡. 面向計算思維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活動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4]曹靈華.加強計算能力提升,引領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J].求知導刊,2021(1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