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大學語文教育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從加強教材編排,突出創新特性、革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課外閱讀教學,培育創新意識等方面,探討大學語文教育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所不能忽視的一項工作。大學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實踐性特點,適合被教師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相關工作者應加強對語文教材的合理編排,突出創新性特點,同時語文教師也應加強對創新性教學手段的研究與應用,得到更為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強教材編排,突出創新特性
教材是大學語文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第一素材。因此為強化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效果,相關工作者有必要加強對大學語文教材的研究,尤其是加強對教材與學生專業的契合性的研究,提升教材的針對性,依據學生所學專業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文學篇章加入到教材中,得到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若學生所學專業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不高,僅要求學生具備基礎的語文素養,能夠完成與職業相關的語文活動,那么教材編制者,在選擇教材篇目時,就可從語言性與文學性兩方面展開考量,語言性上,應盡可能選擇那些語言風格精練易懂的文章,例如在古詩文方面可以選擇的有李斯的《諫逐客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在現當代詩文方面應加強對當代作家作品的選擇,如賈平凹、陳忠實等人的作品,避免厚古薄今[1];在文學性上,應盡可能選擇那些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作品,但較為枯燥難懂且實用性不強的文章,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以及魯迅的部分作品,還是應當盡可能少選,避免為學生帶來過大的學習負擔。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材編制者在選擇篇目時,應格外關注對作者思想內涵的考量,正如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一篇內涵深刻的文章,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境界,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帶來不竭的源泉;一篇思想空洞的文章,會無形中限制學生的思考空間,影響學生語文素養、創新能力的成長發展,這都是教材編制者應全面重視的。
二、革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對教學方式的革新。當今的大學生都是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中出生長大,獲取知識的方式十分豐富,眼界開闊,傳統的教學方式很有可能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甚至有可能導致其出現厭學心理,影響其長遠發展。目前,在大學語文課堂中,仍有許多教師固守著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應用單一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傳授知識,對啟發式教學手段的應用較為少見,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大學“自由、民主、獨立”的學術精神相違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革新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式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教師應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對于那些很適合被轉化為圖像、影音形式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加強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采用。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多媒體教室的配備都已經十分完善,教師可提前從互聯網渠道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像、視頻、音頻資料,整合為課件,提升課堂教學的信息量,為學生帶來多重感官上的刺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2]。如對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的教學,教師就可搜集與徐志摩生平有關的背景資料,以及與康橋風景有關的影像資料等,整合為課件,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出來,引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誦詩篇,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對整首詩做出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學習意識,培育其創新能力。
其次,教師應加強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全面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對《論語》相關篇目的教學,性格不同且有著不同生活經歷的學生,對其內容的理解往往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此時教師就可采取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探究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互聯網、圖書館甚至博物館等多元化的渠道,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之后整理為系統性的觀點,撰寫為小論文或探究報告,與班級中其他同學展開討論。教師就學生在探究中產生的共性問題做出統一的答疑,如此便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兼顧了對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的作用的發揮,有利于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課外閱讀教學,培育創新意識
語文課堂中的課外閱讀環節,是最有利于培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環節,這是因為相較于其他教學環節,這一教學環節更具有實踐性特點,能夠喚起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懷著更為濃厚的興致,投入到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的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課外閱讀教學前,教師應做好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調查,當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廣泛,因此不同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有的學生喜歡閱讀現當代作品,有的學生喜歡閱讀古代作品,教師應做好調查,了解學生的閱讀傾向,制定詳盡的書單,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從書單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作品;此外,教師還應做好對學生實踐效果的評價,盡可能加強對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創新性評價方式的選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勵其不斷進步,取得更為良好的探究成果。
結語
綜上所述,為提升大學語文教育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效果,語文教材的編制者應加強對學生所學專業的考量,合理選擇教材篇目,提升教材的針對性;語文教師也應不斷革新課堂教學手段,構建更具創新性特點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更早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走入社會后,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創造價值,得到更為長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裴媛媛,李吉東.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1(04):104-108.
[2]向茜.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路徑[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23):245.
作者簡介:賈玉紅(1968.12——),籍貫:河北;性別女;民族:蒙古族;學歷:本科;單位:河套學院,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